第393章 开年不利(2 / 5)
加起来之后,目前澳洲总人口已经突破1.84亿人。
要知道,2025年的时候,澳洲本地人口才2700万左右,在不到七年时间里,其人口就增加了1.47亿,由此可见各地移民涌入的规模有多么庞大了。
好在这也是亚联的目的之一。
现在澳洲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口熔炉,本地白人、赛里斯人、爪哇人、暹罗人、安南人、东瀛人、高丽人、西欧人、北美人、南美人等,全部都在这里可以看得到。
而且亚联内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单一种群建立专属社区,必须分散居住,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种族观念。
如此庞大的人口,看起来对于澳洲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哪怕是没有各种新技术,澳洲的自然资源禀赋,仍然可以承受1亿人口,极限状态下,可以承受3亿人口。
更何况是在白金时代。
澳洲的大自流盆地,其平均海拔低于200米,周围地形非常平缓,通过在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修建大型海水淡化工厂,然后利用自然落差向盆地输水,就可以获得一大片水资源充沛的耕地。
目前整个大自流盆地的开发度非常高,其露天耕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内部水域面积则达到12万平方公里。
这15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燕麦、大麦、小米、高粱为主。
而澳洲沿海的沙漠地区,则以种植橡胶草、仙豆大豆等耐旱经济作物为主。
这个农业格局,是从2030年才开始全面形成的,经过这两年的调整,现在终于发展起来了,成为和赛里斯北方相提并论的全球核心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
一南一北两个露天农业区,保证了亚联的各种农产品,可以全年供应。
虽然室内农场的出现,让很多蔬菜水果不再依赖露天耕地,但这并不代表露天耕地没有价值。
比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很多还是在露天耕地上种植。
这一点主要是性价比决定的。
室内农场确实在种植基因编辑品种的情况下,可以让粮食亩产飙升十几倍,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单位成本也不见得可以减少太多。
虽然现在亚联内部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但亚联高层仍然没有盲目推广。
一方面是科研机构还在研究这些基因改造之后的农作物,研究其对于人体是否存在严重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个以防万一,主要是室内农场太依赖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了,如果一旦现代工业系统崩溃,比如电力系统无法稳定供应电力,那室内农场必然会无法维持。
将粮食生产都押注在室内农场上,亚联高层显然没有那么大胆。
这可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风险太大了。
现在亚联高层的想法,或者说江淼等智库专家的建议,是三条路线并行。
即露天农业要维持一定规模,室内农业要继续发展,工业合成食物技术要继续研发。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风险。
比如海陆丰集团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任务中,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其研发投入仍然维持着不小的比例。
这就是未雨绸缪。 ↑返回顶部↑
要知道,2025年的时候,澳洲本地人口才2700万左右,在不到七年时间里,其人口就增加了1.47亿,由此可见各地移民涌入的规模有多么庞大了。
好在这也是亚联的目的之一。
现在澳洲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口熔炉,本地白人、赛里斯人、爪哇人、暹罗人、安南人、东瀛人、高丽人、西欧人、北美人、南美人等,全部都在这里可以看得到。
而且亚联内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单一种群建立专属社区,必须分散居住,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种族观念。
如此庞大的人口,看起来对于澳洲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哪怕是没有各种新技术,澳洲的自然资源禀赋,仍然可以承受1亿人口,极限状态下,可以承受3亿人口。
更何况是在白金时代。
澳洲的大自流盆地,其平均海拔低于200米,周围地形非常平缓,通过在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修建大型海水淡化工厂,然后利用自然落差向盆地输水,就可以获得一大片水资源充沛的耕地。
目前整个大自流盆地的开发度非常高,其露天耕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内部水域面积则达到12万平方公里。
这15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燕麦、大麦、小米、高粱为主。
而澳洲沿海的沙漠地区,则以种植橡胶草、仙豆大豆等耐旱经济作物为主。
这个农业格局,是从2030年才开始全面形成的,经过这两年的调整,现在终于发展起来了,成为和赛里斯北方相提并论的全球核心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
一南一北两个露天农业区,保证了亚联的各种农产品,可以全年供应。
虽然室内农场的出现,让很多蔬菜水果不再依赖露天耕地,但这并不代表露天耕地没有价值。
比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很多还是在露天耕地上种植。
这一点主要是性价比决定的。
室内农场确实在种植基因编辑品种的情况下,可以让粮食亩产飙升十几倍,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单位成本也不见得可以减少太多。
虽然现在亚联内部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但亚联高层仍然没有盲目推广。
一方面是科研机构还在研究这些基因改造之后的农作物,研究其对于人体是否存在严重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个以防万一,主要是室内农场太依赖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了,如果一旦现代工业系统崩溃,比如电力系统无法稳定供应电力,那室内农场必然会无法维持。
将粮食生产都押注在室内农场上,亚联高层显然没有那么大胆。
这可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风险太大了。
现在亚联高层的想法,或者说江淼等智库专家的建议,是三条路线并行。
即露天农业要维持一定规模,室内农业要继续发展,工业合成食物技术要继续研发。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风险。
比如海陆丰集团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任务中,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其研发投入仍然维持着不小的比例。
这就是未雨绸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