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御书房的爭执(2 / 3)
眼见著气氛越来越凝重,都察院左参议孟歷,脸色难看,这些事,督察员和御史台怎会不知,可若是真的彻查江南田亩一事,谁能说全身而退,尤其是吏部卢阁老那里,怎会交代过去,硬著头皮,走了出来,
“启稟陛下,臣也有话要说,”
“嗯,那你也说说。”
武皇心中依旧在权衡利弊,或许,应该用上金陵知府贾雨村的办法,售卖税田一部分,
“是,陛下,臣以为,侯爷所言在理,但以下官意愿,彻查不可行,不说江南各府,就算金陵郡城,尚且有四县受灾,还有江北五县凌乱,布政使和巡阅使二人,皆在京城,只有监察使苏大人一人在江南,独木难支,臣以为,应当填补江南官员空缺,先从金陵城一地彻查,其他地方,如苏州扬州等,暂且不予理会。”
话还没说完,就用官袍衣袖,擦拭额前的细汗,倒是身旁的张瑾瑜,却对孟大人有些刮目相看,可惜,江南案子一天不了,就不会有人敲山震虎,还有接任者又该是何人。
“洛云侯,你觉得呢?”
心中还是拿不定主意,武皇伸出手,不断地在御案上,用手指摩挲著桌上龙纹,查案不好查,遇上一些阻力,还不知道查到什么时候,若是换人去,谁更合適。
“臣以为,孟大人所言稳妥,但也不能让苏州扬州捡了便宜,臣以为,今年收购的生丝,还要再减三成,並且田中赋税清查,要明目张胆的去查,就是让那些世家大族慌张,人一慌乱就容易出错,金陵城苏大人,就有了用武之地,至於其他的,臣不知。”
眼看著洛云侯都赞同,孟歷心中稍安,总算是给卢阁老留了顏面,但后面的事,也不是他能过问的,
既如此,武皇又把目光看向堂下几人,问道;
“江南的事,刻不容缓,刑部那边,把江南的案子了结了,那位金陵知府贾雨村,让他戴罪立功,暂且官復原职,但布政使你们可有人选?”
看似是问询,未必没有敲打之意,顾阁老微微摇头,现在江南那边就是个烂摊子,又是卢文山的老巢,何须北边人南下,眼看著顾阁老不言语,李潮生哪里还能再等,抱拳出列,
“启奏陛下,臣以为,江南布政使位高权重,既要维护好江南官场安稳,又要替朝廷看好江南『钱袋子』,所以臣举荐翰林院王书义,此人乃是天宝二十年进士,为人果敢,刚正不阿。”
刑部侍郎常佐闻言,立刻附和,
“皇上,李阁老所言,臣深以为然,孟大人所说以稳为主,就是以点带面,王大人此去以后,贾雨村官復原职,另需要委派同知和通判二人即可,稳定金陵郡城后,再缓缓图之。”
提到王书义,武皇皱著眉,並无多少印象,把目光看向身侧戴权,戴权立刻会意,低下头靠了进来,耳语道;
“陛下,翰林院王书义乃是翰林院博士,为人刚正,而且此人是李首辅的门生,一直未曾外放为官。”
几个字一提醒,武皇瞬间明了,这是李首辅將开始往江南布局了,算一算朝堂內眾人,江南一系有些过了,既然李首辅有意,也不是不行,思考片刻,点了点头,道;
“朕暂且记著此人,布政使一位,暂且稍后再定,尚有知府里面缺额,尔等还有要说的吗,洛云侯,你可有人推荐。”
武皇坐在龙椅上,下面几人的动静尽收眼底,看著洛云侯站在最后,东张西望,莫非有不同意见。
张瑾瑜迟疑一下,其实江南的事,无非是官场的事,官场的官员理顺了,下面就算再多的事,也无关紧要,所以,越是纷乱地方,越是需要像徐长文那样的人,
“启稟陛下,臣以为,官场为重,官员有了圣人之道,那就会尽心为民,忠於陛下,江南纷乱,不是一时半会,若是让臣举荐,臣以为,徐长文可为江南为官,做一把利刃.”
胆大妄为,张瑾瑜一番话,愣是让在场的人,没有反应过来,徐长文到了这个地步,不论最后结果如何,就算保下性命,这官怕是做不了,尤其是江南一地,恨他去死者比比皆是,怎可再回江南为官。
顾一臣也觉得洛云侯的话,有些欠妥,摇了摇头;
“侯爷,江南尚且还有监察使苏崇在,確定布政使的人选之后,让贾雨村戴罪立功,就能稳住金陵郡城局面,到时候再徐徐图之,定然稳妥。”
苏州和扬州,一个是织造局所在,另一个则是盐政所在地,世家豪强根深蒂固,不可急躁。
有了顾阁老的諫言,其余眾人,连冯永文等人,也觉得是老成谋国之言,但偏偏张瑾瑜也跟著摇了摇头,
“老大人,此言差矣,朝廷就是因为像阁老这样的官员,才造成现在地方官员有恃无恐,知道朝廷一时半会拿他们没办法,就会变本加厉骄奢淫逸,金陵城,就是因为徐长文一个小小县令,硬是状告上官,这才有了这些事,若是把他再放回去,当个巡阅使,彻查江南田亩数,那时候,谁坐不住。”
显而易见,是那些勛贵世家,是乡绅豪强,是那些贪官污吏,都会坐不住的,当县令的时候吗,就能把几位领头的大人拉下马,那当他做到那个位置的时候,是否把京城的官员,也拉下马呢。 ↑返回顶部↑
“启稟陛下,臣也有话要说,”
“嗯,那你也说说。”
武皇心中依旧在权衡利弊,或许,应该用上金陵知府贾雨村的办法,售卖税田一部分,
“是,陛下,臣以为,侯爷所言在理,但以下官意愿,彻查不可行,不说江南各府,就算金陵郡城,尚且有四县受灾,还有江北五县凌乱,布政使和巡阅使二人,皆在京城,只有监察使苏大人一人在江南,独木难支,臣以为,应当填补江南官员空缺,先从金陵城一地彻查,其他地方,如苏州扬州等,暂且不予理会。”
话还没说完,就用官袍衣袖,擦拭额前的细汗,倒是身旁的张瑾瑜,却对孟大人有些刮目相看,可惜,江南案子一天不了,就不会有人敲山震虎,还有接任者又该是何人。
“洛云侯,你觉得呢?”
心中还是拿不定主意,武皇伸出手,不断地在御案上,用手指摩挲著桌上龙纹,查案不好查,遇上一些阻力,还不知道查到什么时候,若是换人去,谁更合適。
“臣以为,孟大人所言稳妥,但也不能让苏州扬州捡了便宜,臣以为,今年收购的生丝,还要再减三成,並且田中赋税清查,要明目张胆的去查,就是让那些世家大族慌张,人一慌乱就容易出错,金陵城苏大人,就有了用武之地,至於其他的,臣不知。”
眼看著洛云侯都赞同,孟歷心中稍安,总算是给卢阁老留了顏面,但后面的事,也不是他能过问的,
既如此,武皇又把目光看向堂下几人,问道;
“江南的事,刻不容缓,刑部那边,把江南的案子了结了,那位金陵知府贾雨村,让他戴罪立功,暂且官復原职,但布政使你们可有人选?”
看似是问询,未必没有敲打之意,顾阁老微微摇头,现在江南那边就是个烂摊子,又是卢文山的老巢,何须北边人南下,眼看著顾阁老不言语,李潮生哪里还能再等,抱拳出列,
“启奏陛下,臣以为,江南布政使位高权重,既要维护好江南官场安稳,又要替朝廷看好江南『钱袋子』,所以臣举荐翰林院王书义,此人乃是天宝二十年进士,为人果敢,刚正不阿。”
刑部侍郎常佐闻言,立刻附和,
“皇上,李阁老所言,臣深以为然,孟大人所说以稳为主,就是以点带面,王大人此去以后,贾雨村官復原职,另需要委派同知和通判二人即可,稳定金陵郡城后,再缓缓图之。”
提到王书义,武皇皱著眉,並无多少印象,把目光看向身侧戴权,戴权立刻会意,低下头靠了进来,耳语道;
“陛下,翰林院王书义乃是翰林院博士,为人刚正,而且此人是李首辅的门生,一直未曾外放为官。”
几个字一提醒,武皇瞬间明了,这是李首辅將开始往江南布局了,算一算朝堂內眾人,江南一系有些过了,既然李首辅有意,也不是不行,思考片刻,点了点头,道;
“朕暂且记著此人,布政使一位,暂且稍后再定,尚有知府里面缺额,尔等还有要说的吗,洛云侯,你可有人推荐。”
武皇坐在龙椅上,下面几人的动静尽收眼底,看著洛云侯站在最后,东张西望,莫非有不同意见。
张瑾瑜迟疑一下,其实江南的事,无非是官场的事,官场的官员理顺了,下面就算再多的事,也无关紧要,所以,越是纷乱地方,越是需要像徐长文那样的人,
“启稟陛下,臣以为,官场为重,官员有了圣人之道,那就会尽心为民,忠於陛下,江南纷乱,不是一时半会,若是让臣举荐,臣以为,徐长文可为江南为官,做一把利刃.”
胆大妄为,张瑾瑜一番话,愣是让在场的人,没有反应过来,徐长文到了这个地步,不论最后结果如何,就算保下性命,这官怕是做不了,尤其是江南一地,恨他去死者比比皆是,怎可再回江南为官。
顾一臣也觉得洛云侯的话,有些欠妥,摇了摇头;
“侯爷,江南尚且还有监察使苏崇在,確定布政使的人选之后,让贾雨村戴罪立功,就能稳住金陵郡城局面,到时候再徐徐图之,定然稳妥。”
苏州和扬州,一个是织造局所在,另一个则是盐政所在地,世家豪强根深蒂固,不可急躁。
有了顾阁老的諫言,其余眾人,连冯永文等人,也觉得是老成谋国之言,但偏偏张瑾瑜也跟著摇了摇头,
“老大人,此言差矣,朝廷就是因为像阁老这样的官员,才造成现在地方官员有恃无恐,知道朝廷一时半会拿他们没办法,就会变本加厉骄奢淫逸,金陵城,就是因为徐长文一个小小县令,硬是状告上官,这才有了这些事,若是把他再放回去,当个巡阅使,彻查江南田亩数,那时候,谁坐不住。”
显而易见,是那些勛贵世家,是乡绅豪强,是那些贪官污吏,都会坐不住的,当县令的时候吗,就能把几位领头的大人拉下马,那当他做到那个位置的时候,是否把京城的官员,也拉下马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