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人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军卒不能裁撤,清廷又无钱发饷,那怎么办,那就只能苦一苦江南的士绅,骂名汉官来担了
  清廷为了筹措军饷,想出的第一个方法便是在江南加征重赋,同时严厉追索逋赋
  清廷在刚刚入关之时为了收买人心,刚一迁入京师,便宣布废除三饷,彼时一众士绅百姓尽皆高呼大清圣明
  但好景不长,在清廷扫灭弘光朝廷以后,清廷认为南明已难成气候,于是便重新开征辽饷
  彼时距离清廷刚刚宣布废除三饷还不到一年,短短一年时间就要出尔反尔,纵是清廷也觉得脸上抹不开面子
  但抹不开面归抹不开面子,银子还是得收的,那怎么办,自然是将这加征的辽饷给换一个名字
  大明的辽饷在万历年间被称为九厘银,于是大清便把加征辽饷,变为恢复大明旧制,重征九厘银
  我大清说要废除三饷便要废除三饷,但我大清可没说过不收九厘银
  万历年间,大明为剿灭辽东女真人加收的九厘银,此时再次被清廷重新征收起来
  这件事其实极为荒诞,大明收九厘银是为了灭辽东女真,也就是说清廷此时在加收一项用来剿灭自己的税银
  而且这份原本用来剿灭女真人的税银,清廷一加就是数百年,一直到清廷覆灭这才停止
  这便是清廷所谓废除三饷的实质,清廷在后世诸多宣扬的所谓仁政,其底色大多如此
  清廷除了重新加征辽饷以及追缴前朝欠赋,另一个筹措军饷的方式便是卖货
  此时中原的大部分人参几乎都来自辽东,而辽东的人参产业又几乎全被清廷垄断,清廷手中此时掌握着海量的人参
  朝廷没钱发饷怎么办,那就把人参发到各省,令各地府县卖参筹饷
  人参在此时颇为名贵,清廷没有明抢还愿卖参换钱,看起来还颇讲规矩,但若是细究这卖参之制,便能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明朝初中期,人参虽然也算名贵药材,但价格并不算太贵
  万历十二年,中原一斤人参不过一两银子,但到万历三十九年,大明境内的人参价格却涨到了十两一斤,到崇祯末期参价又继续抬高,到了一斤十五两的高价
  从大明开国至万历十二年,数百年间明朝的参价都在低位徘徊,而在万历以后,短短数十年间,人参价格却飞涨十几倍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在这几十年间清廷开始崛起
  万历年间参价飞涨,不是因为人参产量减少,而是因为清廷彻底垄断了人参产业,所以人参价格才会迎来暴涨
  在清廷的垄断干预下,中原之地的参价此时已经高达十五两,但江南各县拿到的辽参,定价却还要更高
  以嘉定为例,嘉定县衙售卖的人参价格高达三十七两,民间参价不过十五两,县衙所卖的人参价格几乎翻倍,根本不会有人去买
  清廷朝中已经定好了价格,人参发下去了,最后收银子时少一两,县衙主官都要遭到严惩
  县衙为了完成任务,这些人参自然便落在了侯岐曾这些县中义绅的头上
  且不说县衙售卖的人参价格,本就极不合理,县衙强行令县中士绅购买人参,而且一买就是数斤
  这是人参又不是粮食,士绅们高价买一堆人参回家有什么用,拿来当饭吃吗
  如今嘉定县衙之中,一众富户士绅几乎是闻参色变,对卖参之事避之唯恐不及
  这所谓的发卖辽参,不过是清廷对江南士绅百姓的另一种搜刮而已
  侯岐曾闻言,脸上却是立时露出为难之色,开口说道“张司吏也知我侯家情况,年初之时,我侯家刚刚才摊购辽参三斤,如今在下家中已存人参十余斤,实是用不了这么多人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