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亚美尼亚来客(3 / 5)
以撒抛开思绪,点点头,回到屋内,菲德尔跟了进来,脚步声依旧铿锵。
“陛下,舰队和陆战队已经全部准备完毕,只待您一声令下,伊切尔港指日可下!”
菲德尔有些兴奋地说。
“海军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这一次,必须得让小伙子们见见血!”
“还是老样子,用舰炮轰炸,如果伊切尔港不愿投降,那就让他们在炮火中毁灭。”
以撒淡淡说道。
“记住,炮弹有价,人命无价,每一个罗马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熟练水手。”
“陛下,伊切尔港可不是安塔利亚港,卡拉曼人在开战之前就准备放弃安塔利亚港了,但伊切尔港可是经过了多次加固,没那么好拿下。”
菲德尔耸耸肩。
“当然,如果您不在乎金钱,我的确可以用成千上万的炮弹把伊切尔港轰成废墟。”
“但是,据我所知,陆地上的战争不算顺利,这场战争耗费的金钱已经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期,陆军部对此有些惊讶。”
“如果能省点钱,还是尽可能省省吧,陛下。”
“呵呵,没关系,你们负责军事便好,金钱方面我来解决。”
以撒笑了笑,拍了拍菲德尔的肩。
实际上,这次战争的确耗资甚重,平均每日的金钱消耗即将赶上第一次大土耳其战争,并以极快的速度继续增加。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便是以撒太过心急,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东地中海舰队也是精锐尽出,经过更新迭代后的东罗马军队和东罗马舰队在战斗力上当然很高,但物资开销也极其巨大,东罗马士兵的待遇实在太好,烈酒,烟草,咖啡,蔗,蔬菜,水果……这些东西可都是以撒钱买来的。
第二便是安纳托利亚高原烂到极致的基础设施,进入内陆的军团完全没办法依靠海路补给,突厥人在开战之前拆毁桥梁,堵塞水井,污染水源,焚毁村庄,用焦土政策迟滞着东罗马军队的步伐。
这是突厥穆斯林应对东罗马帝国的老办法了,三百年多前,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带着数万大军东征罗姆苏丹国,穆斯林们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东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曼努埃尔一世一意孤行地深入敌境,在密列奥塞法隆峡谷遭遇大败,东罗马帝国为收复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破产。
以撒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命令大军放慢速度,不准冒进,步步为营,沿途修路修桥,沿途开凿水井,沿途建造补给中心,这又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你破坏基础设施,让我十吨的物资运到前线,人吃马嚼之后,只能剩下一吨?行,我直接运一百吨,两百吨。
你用游牧骑兵袭击运输线,想让我无功而返?行,我的大军走到哪里,堡垒就修到哪里,咱们就看看谁更能抗。
以撒估计,安纳托利亚的诸贝伊国已经对击败东罗马帝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们只是希望为自己打出一些统战价值,让东罗马帝国受不了高昂的消耗而停止东进,接受他们的条件,接纳他们作为名义上的附庸,正如当年的罗姆苏丹国。
但是,以撒绝不会就此罢兵,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们全面清除,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1478年的东罗马帝国国势鼎盛,穆斯林势力则陷入低谷,这种国力上的绝对优势不可能维持太久,马穆鲁克王朝正在恢复实力,白羊王朝的内乱也不可能旷日持久,原时空中的第三任白羊王雅各布同样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很好地保住了父亲的基业,没有任其付诸东流。
再者,土库曼人的西迁浪潮可还尚未停止,每年都会有不少土库曼部落迁入安纳托利亚,要么托庇在白羊王朝的旗帜下,要么向突厥贝伊们效忠,如果以撒不能趁着东罗马强盛时止住这股潮流,真的让突厥贝伊们苟活下去,几百年前的悲剧很可能会再度上演,安纳托利亚的中东部将依然是穆斯林部落的猎场。
土库曼游牧民和哥萨克人还不太一样,哥萨克人采用半牧半耕的生产模式,放牧地点固定在村社与城镇周边,正在从“游牧”转为“畜牧”,但这些自东方而来的游牧民族甚至拒绝定居,不愿接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再加上人口众多,始终都是农耕政权的大麻烦。
这种矛盾是游牧者与定居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并非相同的宗教与相同的语言能够化解,原时空中的奥斯曼帝国同样讨厌他们,他们也对奥斯曼帝国的中央政权十分不满,奥斯曼苏丹一直希望让他们定居下来,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直到近代,安纳托利亚的东部也依然是游牧民的天下。
原时空中,波斯统治者为了防止逊尼派牧民成为奥斯曼苏丹的战争助力,没有让太多的逊尼派部落流向安纳托利亚,信奉极端主义什叶派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亚的逊尼派部落冲向西方的道路,对这股西迁浪潮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如果东罗马帝国重新崛起,重新和波斯政权接壤,他们也许还会鼓励穆斯林部落继续冲击东罗马边境,一如几百年前。
老实说,如果以撒倾尽全力,完全有机会把尚在茁壮成长中的萨法维教团扼杀在摇篮里,如此一来,什叶派便不一定能够在波斯迅速壮大,但这到底对东罗马帝国是好是坏,谁都说不清。
如果不对游牧部落加以遏制,穆斯林的西迁和东罗马帝国的东进将会让整个安纳托利亚东部成为一个持续混乱的火药桶,使其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累赘,这是以撒必须竭力避免的。 ↑返回顶部↑
“陛下,舰队和陆战队已经全部准备完毕,只待您一声令下,伊切尔港指日可下!”
菲德尔有些兴奋地说。
“海军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这一次,必须得让小伙子们见见血!”
“还是老样子,用舰炮轰炸,如果伊切尔港不愿投降,那就让他们在炮火中毁灭。”
以撒淡淡说道。
“记住,炮弹有价,人命无价,每一个罗马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熟练水手。”
“陛下,伊切尔港可不是安塔利亚港,卡拉曼人在开战之前就准备放弃安塔利亚港了,但伊切尔港可是经过了多次加固,没那么好拿下。”
菲德尔耸耸肩。
“当然,如果您不在乎金钱,我的确可以用成千上万的炮弹把伊切尔港轰成废墟。”
“但是,据我所知,陆地上的战争不算顺利,这场战争耗费的金钱已经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期,陆军部对此有些惊讶。”
“如果能省点钱,还是尽可能省省吧,陛下。”
“呵呵,没关系,你们负责军事便好,金钱方面我来解决。”
以撒笑了笑,拍了拍菲德尔的肩。
实际上,这次战争的确耗资甚重,平均每日的金钱消耗即将赶上第一次大土耳其战争,并以极快的速度继续增加。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便是以撒太过心急,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东地中海舰队也是精锐尽出,经过更新迭代后的东罗马军队和东罗马舰队在战斗力上当然很高,但物资开销也极其巨大,东罗马士兵的待遇实在太好,烈酒,烟草,咖啡,蔗,蔬菜,水果……这些东西可都是以撒钱买来的。
第二便是安纳托利亚高原烂到极致的基础设施,进入内陆的军团完全没办法依靠海路补给,突厥人在开战之前拆毁桥梁,堵塞水井,污染水源,焚毁村庄,用焦土政策迟滞着东罗马军队的步伐。
这是突厥穆斯林应对东罗马帝国的老办法了,三百年多前,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带着数万大军东征罗姆苏丹国,穆斯林们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东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曼努埃尔一世一意孤行地深入敌境,在密列奥塞法隆峡谷遭遇大败,东罗马帝国为收复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破产。
以撒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命令大军放慢速度,不准冒进,步步为营,沿途修路修桥,沿途开凿水井,沿途建造补给中心,这又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你破坏基础设施,让我十吨的物资运到前线,人吃马嚼之后,只能剩下一吨?行,我直接运一百吨,两百吨。
你用游牧骑兵袭击运输线,想让我无功而返?行,我的大军走到哪里,堡垒就修到哪里,咱们就看看谁更能抗。
以撒估计,安纳托利亚的诸贝伊国已经对击败东罗马帝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们只是希望为自己打出一些统战价值,让东罗马帝国受不了高昂的消耗而停止东进,接受他们的条件,接纳他们作为名义上的附庸,正如当年的罗姆苏丹国。
但是,以撒绝不会就此罢兵,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们全面清除,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1478年的东罗马帝国国势鼎盛,穆斯林势力则陷入低谷,这种国力上的绝对优势不可能维持太久,马穆鲁克王朝正在恢复实力,白羊王朝的内乱也不可能旷日持久,原时空中的第三任白羊王雅各布同样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很好地保住了父亲的基业,没有任其付诸东流。
再者,土库曼人的西迁浪潮可还尚未停止,每年都会有不少土库曼部落迁入安纳托利亚,要么托庇在白羊王朝的旗帜下,要么向突厥贝伊们效忠,如果以撒不能趁着东罗马强盛时止住这股潮流,真的让突厥贝伊们苟活下去,几百年前的悲剧很可能会再度上演,安纳托利亚的中东部将依然是穆斯林部落的猎场。
土库曼游牧民和哥萨克人还不太一样,哥萨克人采用半牧半耕的生产模式,放牧地点固定在村社与城镇周边,正在从“游牧”转为“畜牧”,但这些自东方而来的游牧民族甚至拒绝定居,不愿接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再加上人口众多,始终都是农耕政权的大麻烦。
这种矛盾是游牧者与定居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并非相同的宗教与相同的语言能够化解,原时空中的奥斯曼帝国同样讨厌他们,他们也对奥斯曼帝国的中央政权十分不满,奥斯曼苏丹一直希望让他们定居下来,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直到近代,安纳托利亚的东部也依然是游牧民的天下。
原时空中,波斯统治者为了防止逊尼派牧民成为奥斯曼苏丹的战争助力,没有让太多的逊尼派部落流向安纳托利亚,信奉极端主义什叶派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亚的逊尼派部落冲向西方的道路,对这股西迁浪潮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如果东罗马帝国重新崛起,重新和波斯政权接壤,他们也许还会鼓励穆斯林部落继续冲击东罗马边境,一如几百年前。
老实说,如果以撒倾尽全力,完全有机会把尚在茁壮成长中的萨法维教团扼杀在摇篮里,如此一来,什叶派便不一定能够在波斯迅速壮大,但这到底对东罗马帝国是好是坏,谁都说不清。
如果不对游牧部落加以遏制,穆斯林的西迁和东罗马帝国的东进将会让整个安纳托利亚东部成为一个持续混乱的火药桶,使其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累赘,这是以撒必须竭力避免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