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冥河卫士的战争(3 / 7)
“这种大学引领不了进步的思想,培养不出真正的天才。”
“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们要让全帝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学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好吧,随你怎么说,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巴拉克说道。
“我是这支大运输队的长官,你们别给我添乱子就行。”
“放心,我们绝对服从您的安排。”
学生会长连忙点头。
“军团长,艺术系的三个学生也来了,等我们任务成功,我们能不能为您和您的士兵画一张素描?这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学生会长有些羡慕地看着巴拉克身上的铠甲和军衣。
“您的这身服装简直是太威武了,我之前看到过紫卫军第三军团,他们的装备就没你们好。”
听闻学生会长的夸奖,巴拉克的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答应了他的请求,用戴着鹿皮手套的右手擦了擦肩甲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实际上,在整个东罗马中央军序列中,巴拉克所率领的这支军团都是很特殊的,虽然成军时间不长,但战斗力却非同小可。
与精挑细选出来的近卫军团不同,紫卫军团的士兵来源比较驳杂,大部分士兵都是皈依东正教的突厥人,逃兵,盗匪,流寇,俘虏,奴隶……最初的紫卫军团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紫卫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如近卫军团,这支军队不仅是一支中央军主力,还是皇帝面向突厥人的一个政治宣言:只要愿意服从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愿意给予你们优厚的待遇。
后来,由于大土耳其战争的影响,紫卫军团开始大规模扩充,驳杂的兵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军头林立,贪污军饷,军队经商,不服管教……突厥裔的陆军大臣,紫卫军团创始人之一的易卜拉欣对此颇为恼怒,认为这群兵痞完全是在丢突厥裔罗马人的脸,趁着公民权改革的关头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整肃。
易卜拉欣将情况最为恶劣的第六到第九军团视为了整肃重点,将他们全部打乱重编,凡是不服管教的军官一律处死,相当一部分军官被送进了陆军军官学院进行军事教育及忠诚教育,他从状况不错的前五个军团抽出了大量骨干,填补到第六到第九军团的空缺之中,并亲自带着军团强制拉练,亲自给中上级军官进行希腊语教学,并在下层士兵中强制推行。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士兵语言教育都是有奖赏制度的,学会希腊语不仅能够得到烈酒,烟草和各种奢侈品,还是公民权晋升和军衔晋升的阶梯。
易卜拉欣的高压手段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大部分士兵还是默默接受了陆军部的整顿,与过去自由放荡的生活就此告别,他们早就在帝国扎下了根,全家老小都在大城市中,前五个紫卫军团虎视眈眈地守在训练场旁,想叛变都没办法。
接着,易卜拉欣还裁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兵油子,向皇帝提出建议,严格控制紫卫军的招募门槛,不能因为政治需要就胡乱招收。
最后,易卜拉欣要来了一大批军事学院出身的高素质军官,并从第二代突厥裔罗马人中招募了不少勇武而忠诚的良家子弟,尽管这些二代突厥裔已经对“突厥”这个名称没什么好感。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前,十二个紫卫军团已经基本整顿完毕,满员两万四千人,与近卫军团相等,突厥裔士兵的比例有所下滑,不少希腊裔和罗斯裔补充了进来。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前,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六万,约为马加什一世时期匈牙利黑军的两点五倍,穆拉德二世时期卡皮库鲁军团的三倍,路易十一时期敕令连队的四倍,如果单从数量上算,称得上是近百年来的地中海第一强军。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很少,这是常备兵数量庞大的最主要因素,装备并维持一个法兰西敕令骑士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个近卫军十人小队,如果法兰西王国也放弃重甲骑兵,改用步兵,他们的常备军规模估计会与东罗马帝国相差无几。
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陆军部逐渐发现了现有军事体系所存在的痛点,大方阵步兵虽然便宜而高效,可以很好地对抗骑兵冲锋,但也并非万能,重装步兵在巷战,攻城战和小规模遭遇战中具有自己的优势,紫卫军第一军团开始适当地往大方阵步兵上增添铠甲,第十军团和第十一军团更是在建立之初就被设置为重装步兵,还被加装了军用马车。
但是,尽管军官们一再强调骑兵部队的重要性,他们的皇帝还是没有大规模招募各式骑兵,似乎认为光靠步兵就能击败安纳托利亚上的突厥游牧民。
巴拉克的这支军团便是紫卫军第十军团,一支重装步兵,但与其他重装步兵相比,他们同样特殊。
越过一道山坡,大运输队进入到最危险的地段,河流在这里萎缩成浅滩,马匹可以轻松越过,浅滩边还有残留的马车部件,显然有不少运输队在这里吃过亏。
巴拉克立马警惕起来,冲副官吩咐几句,士兵们迅速将头盔和手甲也穿戴完毕,盔甲上的军团徽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是一整套的板甲,由大块金属锻造而成,共分十个部件,可以将士兵的全身上下包裹在厚重的防御之中,能够有效抵御刀剑的劈砍,轻型弓弩的射击甚至是火绳枪的弹丸。
板甲是欧洲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才开始大力发展的一种全身式铠甲,在防御力和美观性上均超过了过去的锁子甲,鳞甲和札甲,比较有名的板甲包括米兰式与哥特式,以及尚未出现的马克西米利安式和格林威治式。 ↑返回顶部↑
“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们要让全帝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学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好吧,随你怎么说,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巴拉克说道。
“我是这支大运输队的长官,你们别给我添乱子就行。”
“放心,我们绝对服从您的安排。”
学生会长连忙点头。
“军团长,艺术系的三个学生也来了,等我们任务成功,我们能不能为您和您的士兵画一张素描?这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学生会长有些羡慕地看着巴拉克身上的铠甲和军衣。
“您的这身服装简直是太威武了,我之前看到过紫卫军第三军团,他们的装备就没你们好。”
听闻学生会长的夸奖,巴拉克的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答应了他的请求,用戴着鹿皮手套的右手擦了擦肩甲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实际上,在整个东罗马中央军序列中,巴拉克所率领的这支军团都是很特殊的,虽然成军时间不长,但战斗力却非同小可。
与精挑细选出来的近卫军团不同,紫卫军团的士兵来源比较驳杂,大部分士兵都是皈依东正教的突厥人,逃兵,盗匪,流寇,俘虏,奴隶……最初的紫卫军团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紫卫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如近卫军团,这支军队不仅是一支中央军主力,还是皇帝面向突厥人的一个政治宣言:只要愿意服从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愿意给予你们优厚的待遇。
后来,由于大土耳其战争的影响,紫卫军团开始大规模扩充,驳杂的兵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军头林立,贪污军饷,军队经商,不服管教……突厥裔的陆军大臣,紫卫军团创始人之一的易卜拉欣对此颇为恼怒,认为这群兵痞完全是在丢突厥裔罗马人的脸,趁着公民权改革的关头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整肃。
易卜拉欣将情况最为恶劣的第六到第九军团视为了整肃重点,将他们全部打乱重编,凡是不服管教的军官一律处死,相当一部分军官被送进了陆军军官学院进行军事教育及忠诚教育,他从状况不错的前五个军团抽出了大量骨干,填补到第六到第九军团的空缺之中,并亲自带着军团强制拉练,亲自给中上级军官进行希腊语教学,并在下层士兵中强制推行。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士兵语言教育都是有奖赏制度的,学会希腊语不仅能够得到烈酒,烟草和各种奢侈品,还是公民权晋升和军衔晋升的阶梯。
易卜拉欣的高压手段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大部分士兵还是默默接受了陆军部的整顿,与过去自由放荡的生活就此告别,他们早就在帝国扎下了根,全家老小都在大城市中,前五个紫卫军团虎视眈眈地守在训练场旁,想叛变都没办法。
接着,易卜拉欣还裁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兵油子,向皇帝提出建议,严格控制紫卫军的招募门槛,不能因为政治需要就胡乱招收。
最后,易卜拉欣要来了一大批军事学院出身的高素质军官,并从第二代突厥裔罗马人中招募了不少勇武而忠诚的良家子弟,尽管这些二代突厥裔已经对“突厥”这个名称没什么好感。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前,十二个紫卫军团已经基本整顿完毕,满员两万四千人,与近卫军团相等,突厥裔士兵的比例有所下滑,不少希腊裔和罗斯裔补充了进来。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前,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六万,约为马加什一世时期匈牙利黑军的两点五倍,穆拉德二世时期卡皮库鲁军团的三倍,路易十一时期敕令连队的四倍,如果单从数量上算,称得上是近百年来的地中海第一强军。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很少,这是常备兵数量庞大的最主要因素,装备并维持一个法兰西敕令骑士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个近卫军十人小队,如果法兰西王国也放弃重甲骑兵,改用步兵,他们的常备军规模估计会与东罗马帝国相差无几。
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陆军部逐渐发现了现有军事体系所存在的痛点,大方阵步兵虽然便宜而高效,可以很好地对抗骑兵冲锋,但也并非万能,重装步兵在巷战,攻城战和小规模遭遇战中具有自己的优势,紫卫军第一军团开始适当地往大方阵步兵上增添铠甲,第十军团和第十一军团更是在建立之初就被设置为重装步兵,还被加装了军用马车。
但是,尽管军官们一再强调骑兵部队的重要性,他们的皇帝还是没有大规模招募各式骑兵,似乎认为光靠步兵就能击败安纳托利亚上的突厥游牧民。
巴拉克的这支军团便是紫卫军第十军团,一支重装步兵,但与其他重装步兵相比,他们同样特殊。
越过一道山坡,大运输队进入到最危险的地段,河流在这里萎缩成浅滩,马匹可以轻松越过,浅滩边还有残留的马车部件,显然有不少运输队在这里吃过亏。
巴拉克立马警惕起来,冲副官吩咐几句,士兵们迅速将头盔和手甲也穿戴完毕,盔甲上的军团徽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是一整套的板甲,由大块金属锻造而成,共分十个部件,可以将士兵的全身上下包裹在厚重的防御之中,能够有效抵御刀剑的劈砍,轻型弓弩的射击甚至是火绳枪的弹丸。
板甲是欧洲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才开始大力发展的一种全身式铠甲,在防御力和美观性上均超过了过去的锁子甲,鳞甲和札甲,比较有名的板甲包括米兰式与哥特式,以及尚未出现的马克西米利安式和格林威治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