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布匿之盐(3 / 8)
但是,尽管其他人不太理解,斯拉维斯们还是对皇帝的重视十分高兴,至少沟通各个定居点的道路是越来越好了,从北方而来的珍贵商品可以进入每一位斯拉维斯的家中,他们的商品均由皇家公司提供,价格会比其他公司更加低廉,几乎就是成本价。
十年前,以撒政府的首任大法官阿德南侯爵寿终正寝,他的长孙继承爵位,同意与皇室完成领土置换,塞卜哈绿洲群被移交给帝国中央,阿德南家族则得到了巴西王国一块拥有宝石矿的开拓领。
于是,归属于昔兰尼加行省的塞卜哈大区正式建立,跨撒哈拉贸易的中部线路完全掌控在帝国政府的手中。
十年前,昔兰尼加行省应帝国中央的命令,开始号召信奉东正教,通用沙漠希腊语的游牧部落迁入条件更好的阿非利加行省,在沙漠边缘阻挡穆斯林部落的入侵,捍卫更为重要的迦太基城,他们留下来的土地则由斯拉维斯军团进行接管。
由此为契机,斯拉维斯军团的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对桀骜部落的袭击不断扩充着人数,到1478年末,已经占据了相当广袤的土地,拥有着在撒哈拉沙漠中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
以塞卜哈城和的黎波里城之间的大道为分界线,斯拉维斯军团又被分为两个万户,西斯拉维斯的万户由军团长艾尔多什统管,同时直辖两个千户,东斯拉维斯的万户则由副军团长阿菲夫统管,同时直辖一个千户。
15世纪末的撒哈拉沙漠还远远没有达到21世纪那般恐怖的面积,塞卜哈绿洲以北,朱夫拉绿洲以南均为干旱草原,足以蓄养骆驼和沙漠马,一些大型绿洲还能发展旱地农业。
实际上,撒哈拉沙漠大规模扩张是在19世纪末之后的事情,与小冰期的结束,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在这一百多年里,撒哈拉沙漠的面积直接增加了近两百万平方公里,无序暴增的穆斯林人口让生态环境的恶化再也无法逆转。
在大约一万年前的冰河期,撒哈拉沙漠是一片丰茂草原,小冰期的来临和人口数量的锐减让斯拉维斯领地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蒸发量的减少让半干旱沙漠长出了植物,让时令河变成了常年河,让大水井在夏天也能为周围的土地带来生机,让动物们不再遭受人类的捕捉,羚羊群落和沙漠猫群落逐渐恢复,有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了巴巴里雄狮。
自然环境的改善使公路的修建成为了可能,在东罗马工程师的帮助下,斯拉维斯军团逐渐将主要定居点与大城市之间用道路连接起来,在道路周边修建种植防沙林,通过商路将这片土地接入帝国市场。
斯拉维斯们除了需要戍卫边陲,奉召出征,还需要开拓边疆,打击不服管教的穆斯林部落,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纳入军团的管辖中,同时推广东正教,保卫跨撒哈拉沙漠的金盐贸易。
在这片荒漠中,游牧部落的生产能力都很低下,只有斯拉维斯军团能够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得到更强大的武器装备和更充裕的粮食物资,这对其他穆斯林部落的战力优势是碾压性的。
随着非洲殖民的加剧,东罗马帝国对非洲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了解更深,一些殖民部官员提出了“紫红地图”构想,旨在通过一百年乃至两百年的努力,将西非殖民地与北非本土连接起来,趁着小冰期带来的全球降温,打通撒哈拉线路,从北非和西非两个方向共同推进。
这一构想得到了狂热的大罗马主义者的极力支持,他们是“爱琴海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认为罗马帝国就该统治非洲,这是上帝赋予罗马人的神圣使命。
自从以撒在面向大学生的演讲中随口提出罗马人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后,“紫红地图”计划的呼声愈发高涨,大罗马主义者甚至将东罗马帝国对非洲大陆的殖民美化为“回归故乡”,甚至用摩西出埃及来进行类比。
以撒当然对此不屑一顾,他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所大力推崇的殖民行动是什么高尚的事情,相反,这是一件注定遗臭万年的工程,但他也不会就此收手,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五年前,西斯拉维斯和东斯拉维斯联合组织了一支远征探险队,他们从塞卜哈绿洲向东南出发,沿着水源地不断进发,跨越沙漠,成功占据了乍得西北部的提斯贝提高原,击败了连铁器都没有多少的原住民。
提斯贝提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两千米,降水量比周围的荒漠高出一截,山谷间的气温也比荒漠低上不少,拥有大量的时令河与常年温泉,军团长艾尔多什当即请示帝国中央,正式建立了南斯拉维斯万户,并邀请东罗马工程师,在这里开辟水渠暗井,在河谷间开辟农田,挖掘岩洞住宅,就此驻扎下来。
于是,东罗马帝国向撒哈拉以南的萨赫勒草原更进一步,从提斯贝提高原再往南走,自然条件会越来越好,最终就会看见跨撒哈拉贸易的起点之一,乍得湖。
只不过,提斯贝提高原位于撒哈拉沙漠正中央,养不起大量人口,南斯拉维斯虽然也是万户编制,但哪怕加上家眷,也仅有四千余人,这显然是不够的。
后来,提斯贝提高原的南斯拉维斯在那里发现了不少矿脉,甚至包括最珍贵的黄金。
再后来,跨撒哈拉道路的修建计划被提上了日程,水泥,砖石,沥青……这些高级材料被通通否决,斯拉维斯军团和昔兰尼加政府决定种树。
于是,四年时间里,东罗马帝国把数量庞大的各族奴隶拉到了沙漠,让他们在规划出的道路两旁种植撒哈拉沙漠的本地植物,同时开凿暗渠,减少蒸发,尽可能将道路旁边隔三岔五的水源供应给防沙林。
这些奴隶的下场当然是极其凄惨的,一旦中暑或是发烧,生命也就随之结束,监工们会在他们的注视中把本来配给给他们的淡水浇灌给树苗,然后等着他们断气,再把他们的尸体埋进土里,成为植物的养料。
四年来,一万多个奴隶死在了这条道路上,东罗马帝国用无数的生命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前人所难以企及的壮举,把塞卜哈绿洲和提斯贝提高原连接了起来。
这些植物大多为草本和灌木,矮小而粗壮,却能够很好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条由沙漠植物围出的道路将传统的骆驼古道串联在一起,被沿途的游牧民族称为“骆驼大道”。
这条道路虽然并不算太长,但却成功地将南斯拉维斯万户接入了帝国商路,将在未来对“紫红地图”计划提供坚定支持。
由于骆驼大道耗费了数不清的鲜血和生命,附近的游牧部落对此又敬又怕,认为道路是神圣无比的,每次使用后都必须进行维护,还得付出自己的鲜血作为代价。
图阿雷格酋长结束了对骆驼大道的“献礼”,转向商队。
“哦?北方的罗马人?” ↑返回顶部↑
十年前,以撒政府的首任大法官阿德南侯爵寿终正寝,他的长孙继承爵位,同意与皇室完成领土置换,塞卜哈绿洲群被移交给帝国中央,阿德南家族则得到了巴西王国一块拥有宝石矿的开拓领。
于是,归属于昔兰尼加行省的塞卜哈大区正式建立,跨撒哈拉贸易的中部线路完全掌控在帝国政府的手中。
十年前,昔兰尼加行省应帝国中央的命令,开始号召信奉东正教,通用沙漠希腊语的游牧部落迁入条件更好的阿非利加行省,在沙漠边缘阻挡穆斯林部落的入侵,捍卫更为重要的迦太基城,他们留下来的土地则由斯拉维斯军团进行接管。
由此为契机,斯拉维斯军团的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对桀骜部落的袭击不断扩充着人数,到1478年末,已经占据了相当广袤的土地,拥有着在撒哈拉沙漠中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
以塞卜哈城和的黎波里城之间的大道为分界线,斯拉维斯军团又被分为两个万户,西斯拉维斯的万户由军团长艾尔多什统管,同时直辖两个千户,东斯拉维斯的万户则由副军团长阿菲夫统管,同时直辖一个千户。
15世纪末的撒哈拉沙漠还远远没有达到21世纪那般恐怖的面积,塞卜哈绿洲以北,朱夫拉绿洲以南均为干旱草原,足以蓄养骆驼和沙漠马,一些大型绿洲还能发展旱地农业。
实际上,撒哈拉沙漠大规模扩张是在19世纪末之后的事情,与小冰期的结束,全球变暖加剧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在这一百多年里,撒哈拉沙漠的面积直接增加了近两百万平方公里,无序暴增的穆斯林人口让生态环境的恶化再也无法逆转。
在大约一万年前的冰河期,撒哈拉沙漠是一片丰茂草原,小冰期的来临和人口数量的锐减让斯拉维斯领地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蒸发量的减少让半干旱沙漠长出了植物,让时令河变成了常年河,让大水井在夏天也能为周围的土地带来生机,让动物们不再遭受人类的捕捉,羚羊群落和沙漠猫群落逐渐恢复,有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了巴巴里雄狮。
自然环境的改善使公路的修建成为了可能,在东罗马工程师的帮助下,斯拉维斯军团逐渐将主要定居点与大城市之间用道路连接起来,在道路周边修建种植防沙林,通过商路将这片土地接入帝国市场。
斯拉维斯们除了需要戍卫边陲,奉召出征,还需要开拓边疆,打击不服管教的穆斯林部落,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纳入军团的管辖中,同时推广东正教,保卫跨撒哈拉沙漠的金盐贸易。
在这片荒漠中,游牧部落的生产能力都很低下,只有斯拉维斯军团能够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得到更强大的武器装备和更充裕的粮食物资,这对其他穆斯林部落的战力优势是碾压性的。
随着非洲殖民的加剧,东罗马帝国对非洲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了解更深,一些殖民部官员提出了“紫红地图”构想,旨在通过一百年乃至两百年的努力,将西非殖民地与北非本土连接起来,趁着小冰期带来的全球降温,打通撒哈拉线路,从北非和西非两个方向共同推进。
这一构想得到了狂热的大罗马主义者的极力支持,他们是“爱琴海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认为罗马帝国就该统治非洲,这是上帝赋予罗马人的神圣使命。
自从以撒在面向大学生的演讲中随口提出罗马人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后,“紫红地图”计划的呼声愈发高涨,大罗马主义者甚至将东罗马帝国对非洲大陆的殖民美化为“回归故乡”,甚至用摩西出埃及来进行类比。
以撒当然对此不屑一顾,他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所大力推崇的殖民行动是什么高尚的事情,相反,这是一件注定遗臭万年的工程,但他也不会就此收手,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五年前,西斯拉维斯和东斯拉维斯联合组织了一支远征探险队,他们从塞卜哈绿洲向东南出发,沿着水源地不断进发,跨越沙漠,成功占据了乍得西北部的提斯贝提高原,击败了连铁器都没有多少的原住民。
提斯贝提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两千米,降水量比周围的荒漠高出一截,山谷间的气温也比荒漠低上不少,拥有大量的时令河与常年温泉,军团长艾尔多什当即请示帝国中央,正式建立了南斯拉维斯万户,并邀请东罗马工程师,在这里开辟水渠暗井,在河谷间开辟农田,挖掘岩洞住宅,就此驻扎下来。
于是,东罗马帝国向撒哈拉以南的萨赫勒草原更进一步,从提斯贝提高原再往南走,自然条件会越来越好,最终就会看见跨撒哈拉贸易的起点之一,乍得湖。
只不过,提斯贝提高原位于撒哈拉沙漠正中央,养不起大量人口,南斯拉维斯虽然也是万户编制,但哪怕加上家眷,也仅有四千余人,这显然是不够的。
后来,提斯贝提高原的南斯拉维斯在那里发现了不少矿脉,甚至包括最珍贵的黄金。
再后来,跨撒哈拉道路的修建计划被提上了日程,水泥,砖石,沥青……这些高级材料被通通否决,斯拉维斯军团和昔兰尼加政府决定种树。
于是,四年时间里,东罗马帝国把数量庞大的各族奴隶拉到了沙漠,让他们在规划出的道路两旁种植撒哈拉沙漠的本地植物,同时开凿暗渠,减少蒸发,尽可能将道路旁边隔三岔五的水源供应给防沙林。
这些奴隶的下场当然是极其凄惨的,一旦中暑或是发烧,生命也就随之结束,监工们会在他们的注视中把本来配给给他们的淡水浇灌给树苗,然后等着他们断气,再把他们的尸体埋进土里,成为植物的养料。
四年来,一万多个奴隶死在了这条道路上,东罗马帝国用无数的生命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前人所难以企及的壮举,把塞卜哈绿洲和提斯贝提高原连接了起来。
这些植物大多为草本和灌木,矮小而粗壮,却能够很好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条由沙漠植物围出的道路将传统的骆驼古道串联在一起,被沿途的游牧民族称为“骆驼大道”。
这条道路虽然并不算太长,但却成功地将南斯拉维斯万户接入了帝国商路,将在未来对“紫红地图”计划提供坚定支持。
由于骆驼大道耗费了数不清的鲜血和生命,附近的游牧部落对此又敬又怕,认为道路是神圣无比的,每次使用后都必须进行维护,还得付出自己的鲜血作为代价。
图阿雷格酋长结束了对骆驼大道的“献礼”,转向商队。
“哦?北方的罗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