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电磁弹射发射架方案曝光!全场专家(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千万不要以为华俊峰是纯粹的行政官员,就对技术一窍不通。
  事实上,他早年也拥有扎实的理工科教育背景,虽然毕业后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並未在航天航空技术领域进行过专门深入研究,但凭藉其深厚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接到胡江山这份惊人的方案后,他早已私下做足了功课,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公开资料和技术文献。
  华俊峰很清楚,目前世界上唯一公开尝试將电磁弹射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只有灯塔国,而且是將其用於航空母舰上弹射舰载机。
  即便是在那个领域,技术也尚未完全成熟,新型航母上的电磁弹射系统仍处於测试和磨合阶段,故障频出的报导时有耳闻。
  而將电磁弹射技术应用於航天领域,用来发射重达数百吨的运载火箭?
  这確实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目前全球范围內,也仅仅停留在极少数研究机构和学者们的理论论证和初步探索阶段,距离工程实践遥不可及。
  所以,当华俊峰初次看到胡江山提交的这份方案標题时,他的第一反应和此刻在场的专家们如出一辙,觉得这想法过於异想天开,可行性极低。
  但是,当华俊峰耐著性子,开始仔细翻阅那份厚厚的技术文档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惊讶地发现,这份资料的详细程度和专业深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文档內部並非空洞的概念描述,而是包含了极其详尽的实施方案分解、扎实的理论基础推导,甚至还有针对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案构想。
  整个文档结构严谨,论述层层递进,做得有模有样,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仓促拼凑的设想,反而像是已经经过了多次模擬验证甚至局部实验后,才总结归纳出来的系统性成果。
  说实在的,在华俊峰看来,如果没有经过相当深入的技术攻关和反覆的功能模擬验证,是很难凭空想像並撰写出如此具体,如此具有操作指向性的计划方案来的。
  华俊峰才最终决定安排这次高规格的內部研討会,並且儘可能邀请了多位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
  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藉助这些火眼金睛,来辨明这份方案的真相,探究其背后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技术含量,是否存在哪怕一丝一毫的可行性,或者乾脆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骗局。
  华俊峰也確实考虑过提前將技术文档发给各位专家审阅,但深思熟虑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种直觉告诉他,这份技术文档可能涉及一些非常前沿甚至敏感的信息,其价值或许超乎想像。
  为了防止信息过早外泄,引发不必要的关注或麻烦,他决定採取这种现场展示,集中討论的方式,將资料严格控制在会议室內。
  而此时,卢安蕾博士却陷入了沉默,秀眉微蹙,目光紧紧盯著投影幕布上显示的文件属性,一百多页,很长。
  一份技术方案能写到一百多页的篇幅,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號。
  在她丰富的科研阅歷中,如此长度的文档,很少是纯粹为了譁眾取宠或骗取经费而炮製的,因为维持上百页技术內容的像真度需要极高的成本。
  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的推导、数据、图表和分析,很难想像全是泛泛而谈或堆砌辞藻。
  “有点意思……”
  卢安蕾心中暗道,好奇心被真正勾了起来。
  卢安蕾开始倾向於认为,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份文档的撰写者应该是投入了巨大心血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百多页的专业文档,要在现场短时间內看完並消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给评估带来了很大挑战。
  华俊峰微微一笑,双手虚按,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用他那惯有的沉稳语调说道:“各位,各位,请先不要急著下结论,我理解大家的惊讶和质疑,任何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人,恐怕都会有类似的反应,我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先耐下性子,把这份文档的大致脉络和核心內容快速过一遍。”
  “等大家对其整体框架和关键论证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我们再针对具体问题,深入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判断,这样討论起来,或许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大家觉得如何?”
  对於华俊峰的这个提议,在场的专家们自然没有理由反对。
  既然已经坐在这里,基本的礼仪和对会议组织者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如果不给这个面子,那他们当初乾脆就不该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