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1572官督商运(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首辅大人,如果只是如此,怕是不能改变盐政之弊。”
  清理灶地,其实就是盐场和恢復灶户煮盐的柴火地,除重差而是减轻灶户徭役,至於查禁私盐更好理解,朝廷其实一直在做。
  但是这些其实都只是流於表面,毫无实际作用。
  大明的盐政现在的问题是盐商从盐场兑盐外,还大肆私下里收购灶户余盐,这些余盐一些当然是向户部缴过盐税的,但更多的还是偷税私盐。
  官盐私盐混合在一起,让官府难以查辨。
  “可是,如果官府收购余盐,你觉得对灶户是好还是坏?”
  魏广德问道,隨即自顾自道:“过去官府採买余盐,官差多压低等级和价格,强夺灶户利润,这才让灶户寧愿把余盐卖於私盐商人,也不愿意卖给官府。
  久而久之,此法自然崩坏而被废弃。
  如今重拾,你以为会比过去好吗?”
  “可若是余盐不加以管控,盐政早晚也会崩坏。”
  曹一夔辩解道。
  他总理长芦盐场多年,已经觉察到现今盐政已经有彻底崩坏的兆头,若是不能及时出台新的制度,怕是以后市面上私盐会超过官盐,让朝廷盐税承受极大损失。
  而这些结果,最后都要被他们这些盐政官员背锅,得利的只有盐商集团。
  “我有些想法,以长芦盐场所辖区域进行试点。
  你回去,第一步肯定要除重差,灶户製盐为主,徭役可以用製盐相抵,清理灶地自然也要实行。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清理从长芦盐场拿盐的盐商手里积欠的盐引,分別登记造册。
  而对於长芦盐场负责的府县,按人口多寡查清楚,每地都要有详细的资料。
  然后向盐商发包,行官督商运模式,每年向各地发多少盐,你心里要有数。
  若是不足,就增加供盐量,保证百姓所需。
  根据商运的成本,定下各地食盐售价,保证盐商有利可图的前提下,避免盐价大起大落。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分那什么正盐还是余盐,每地盐商只能往销售地运送那么多的食盐。
  那些积欠盐引,五十年以上的,按十比一兑付正盐。”
  魏广德没去考虑灶户每年能製盐多少,其实只要有利可图,食盐就能够大量增產。
  只不过相对於收益,食盐增產的收益大多还是落在盐商手里,他们会藉机压低收盐价格。
  而魏广德考虑的其实就是分区划片行专卖权,先让盐商拿钱爭夺食盐销售区域,户部先收割一波。
  然后就是定下各地食盐消耗量,督促商人按量运送食盐过去。
  至於他们拿正盐还是採买余盐,魏广德不管,官府只控制他们运输过去的食盐就够了。
  在收盐和运输过程的成本扣除,给適当的利润,就定下各地的食盐定价。
  早先的盐政,对於售盐区域其实是靠关係爭夺。
  有强大人脉关係的盐商,就能分到好地方,人口大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