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少不了你的好处(1 / 6)
第347章 少不了你的好处
晨曦初露,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宫门缓缓开启,赵樽身著苍州王的玄色蟒袍,步履稳健地走向金鑾殿。
他目光坚毅,眉宇间透著威严,每踏出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在向这座沉寂已久的皇宫宣告新时代的到来。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零零星星站立,竟不到往日的一半人数。
空旷的大殿显得格外肃穆,仅存的官员们低垂著头,无人敢窃窃私语。
大九身著新赐的武將官服,挺立在武官队列前端,看向赵樽的目光充满由衷的敬佩。
东关大捷后,他不仅带回了东明俘虏,更在每日下朝后暗中查清了那些有心投靠赵樽的大臣,而那些仍对前朝心存侥倖的顽固派,早已被关押入狱。
赵樽登上玉阶,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电,声音洪亮:“今日之朝堂,破旧迎新,在登基前,本王先行颁布四条政令。”
大殿內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其一,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之罪,其余囚犯皆可获释,给予改过自新之机。”
几位老臣微微点头,却又不敢过於明显。
“其二,驻守庆林军营,防备青州和益州的京城禁军,即日撤回京城。”
这一命令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谁都知道,这意味著京城的防御將完全依赖於苍州军。
“其三,”赵樽的声音更加威严,“命肖正飞率领苍州军入驻京城,整编京城军制,统一调度。”
此言一出,前朝的几位武官面色微变,却无人敢出声反对,只能俯首帖耳的听著。
赵樽目光扫过文官队列,继续说道:“其四,因朝堂官员空缺眾多,为维持三书六部运转,一月后將举行一次简易科考。所有学子,不论出身,皆可参加。”
这一决定终於让几位朝堂的老臣忍不住交换了一下惊讶的眼神。
自古以来,科举多为形式,选拔人才全靠举荐,寒门学子几乎无出头之日。赵樽此举,是要打破常规,给寒门学子打开上升通道。
赵樽顿了顿,继续说道:“礼部侍郎宋培晟与翰林院张越楠共同负责科考初选,朕亲自复选。”
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宋培晟和张越南稳步出列,躬身领旨。
前几朝时,宋家的观念就与其他三大世家格格不入,对朝堂上的各种弊端和不公看不顺眼,在几大世家乃至整个朝堂中都是一股清流。
而大胖头的家人虽在翰林院供职,一向被认为古板迂腐,但自从张阁老去了苍州,將所见所闻写信告知家人后,他们的心也早已偏向赵樽。
赵樽相信,由这两人主持科考再好不过,既能保证公正,又能打破权贵垄断,让寒门学子能看到希望之光。
赵樽看著送培晟和张越楠两名老臣,心中暗忖: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朝堂,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
“此外,”赵樽声音突然转冷,“由苍州军刀疤和麻子带队,查抄除宋家外的三大世家所有財產,归於户部,用於民生。其田產充公,重新分配。”
这一命令犹如惊雷,震撼了整个朝堂。谁都明白,这意味著延续数百年的世家势力將被连根拔起。
最后,赵樽语气稍缓:“登基大典由礼部选定吉日,定於一月之后。”
他心中早有打算,要等韩蕾出了月子,带著孩子与他共享这份荣耀,也要等那些在苍州同甘共苦的兄弟们赶到京城,一同见证这个光辉的时刻。
这几条政令,赵樽都是以军令的形式颁布,而非与朝臣商议。新朝初立,需要的是雷厉风行,而非拖沓爭论。 ↑返回顶部↑
晨曦初露,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宫门缓缓开启,赵樽身著苍州王的玄色蟒袍,步履稳健地走向金鑾殿。
他目光坚毅,眉宇间透著威严,每踏出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在向这座沉寂已久的皇宫宣告新时代的到来。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零零星星站立,竟不到往日的一半人数。
空旷的大殿显得格外肃穆,仅存的官员们低垂著头,无人敢窃窃私语。
大九身著新赐的武將官服,挺立在武官队列前端,看向赵樽的目光充满由衷的敬佩。
东关大捷后,他不仅带回了东明俘虏,更在每日下朝后暗中查清了那些有心投靠赵樽的大臣,而那些仍对前朝心存侥倖的顽固派,早已被关押入狱。
赵樽登上玉阶,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电,声音洪亮:“今日之朝堂,破旧迎新,在登基前,本王先行颁布四条政令。”
大殿內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其一,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之罪,其余囚犯皆可获释,给予改过自新之机。”
几位老臣微微点头,却又不敢过於明显。
“其二,驻守庆林军营,防备青州和益州的京城禁军,即日撤回京城。”
这一命令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谁都知道,这意味著京城的防御將完全依赖於苍州军。
“其三,”赵樽的声音更加威严,“命肖正飞率领苍州军入驻京城,整编京城军制,统一调度。”
此言一出,前朝的几位武官面色微变,却无人敢出声反对,只能俯首帖耳的听著。
赵樽目光扫过文官队列,继续说道:“其四,因朝堂官员空缺眾多,为维持三书六部运转,一月后將举行一次简易科考。所有学子,不论出身,皆可参加。”
这一决定终於让几位朝堂的老臣忍不住交换了一下惊讶的眼神。
自古以来,科举多为形式,选拔人才全靠举荐,寒门学子几乎无出头之日。赵樽此举,是要打破常规,给寒门学子打开上升通道。
赵樽顿了顿,继续说道:“礼部侍郎宋培晟与翰林院张越楠共同负责科考初选,朕亲自复选。”
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宋培晟和张越南稳步出列,躬身领旨。
前几朝时,宋家的观念就与其他三大世家格格不入,对朝堂上的各种弊端和不公看不顺眼,在几大世家乃至整个朝堂中都是一股清流。
而大胖头的家人虽在翰林院供职,一向被认为古板迂腐,但自从张阁老去了苍州,將所见所闻写信告知家人后,他们的心也早已偏向赵樽。
赵樽相信,由这两人主持科考再好不过,既能保证公正,又能打破权贵垄断,让寒门学子能看到希望之光。
赵樽看著送培晟和张越楠两名老臣,心中暗忖: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朝堂,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
“此外,”赵樽声音突然转冷,“由苍州军刀疤和麻子带队,查抄除宋家外的三大世家所有財產,归於户部,用於民生。其田產充公,重新分配。”
这一命令犹如惊雷,震撼了整个朝堂。谁都明白,这意味著延续数百年的世家势力將被连根拔起。
最后,赵樽语气稍缓:“登基大典由礼部选定吉日,定於一月之后。”
他心中早有打算,要等韩蕾出了月子,带著孩子与他共享这份荣耀,也要等那些在苍州同甘共苦的兄弟们赶到京城,一同见证这个光辉的时刻。
这几条政令,赵樽都是以军令的形式颁布,而非与朝臣商议。新朝初立,需要的是雷厉风行,而非拖沓爭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