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衣锦还乡(4 / 11)
若是新罗有分裂的迹象,那大汉便能出兵收复新罗,将大汉的兵锋直抵鲸海(日本海)。
届时,若日本开发石见银矿后返回,朝廷则是可以通过朝鲜直接出兵攻打日本石见地区。
不过这种想法虽好,但摆在大汉面前的依旧是人口问题。
新罗人口经过二百年的太平,体量与渤海国不分上下,大汉想要收复新罗,还得想办法加剧新罗内乱,让新罗国内人口锐减,同时增加辽东的人口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平壤耕地众多,可令河南、淮南两道起运粮食,积粮五十万石于平壤,迁二万高句丽遗民往河南去,以五万罪民流配平壤。”
“臣谨遵圣谕……”
见刘继隆开口便要将五万罪民安排到平壤,刘烈下意识便想到了与平壤毗邻的新罗国。
如果自家阿耶与自己所说的石见银矿是真的,那拿下新罗国,确实对朝廷日后掌握石见银矿有好处。
不过新罗山多地少,新罗国人口更是有二三百万之多,并不好对付。
更何况辽东积弱,攻打新罗只能靠河南和淮南、江南转运粮食,眼下似乎不是攻打新罗的好时候。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人口如何?”
刘继隆忽然开口询问,封邦彦闻言愣了下,回忆片刻后才站出来回答道:
“回禀陛下,江南西道有四百八十余万口,江南东道有六百五十余万口,岭南道有二百九十余万口。”
尽管大汉这些年都在从江南迁徙百姓迁往黔中、岭南各处,但江南东西两道的人口依旧不少。
岭南道的人口并不算多,至少在刘继隆眼底不算多,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蛮民,更有许多不在册的蛮民。
如今除了岭东的几个州是以汉人为主外,岭西、琼崖、安南都是群蛮与汉人分庭抗礼为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将这三道留到最后,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百姓迁徙到云南和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六里,而刘烈也心知肚明的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诸道皆已京察,眼下理应对江南东西两道及岭南道京察。”
刘烈开口后,殿内顿时骚动起来,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准!”
刘继隆面不改色的应下,刘烈则是在看到四周没有官员跳出来时松了口气。
“陛下,臣礼部尚书杨知温有事起奏……”
刘继隆曾经的媒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杨知温在刘烈奏表过后站出来开口,这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他,寄希望于他准备站出来制止京察。
只可惜他们想多了,因为杨知温只是公事公办。
“陛下,吐蕃王遣派世子没卢嘉措出使本朝,眼下已然抵达洛阳国宾馆,请求朝见陛下。”
“准其三日后于贞观殿朝见。”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开口,毕竟他还准备将吐蕃打造成大汉的马场呢。
明朝初年马匹不足,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对吐蕃的茶马制度实施有效,吐蕃便在后续数百年时间里成为了明清两朝的重要马场。
随着全球气温降低,吐蕃只能变成依靠中原的地方政权,而茶马贸易便是大汉控制吐蕃的利器。 ↑返回顶部↑
届时,若日本开发石见银矿后返回,朝廷则是可以通过朝鲜直接出兵攻打日本石见地区。
不过这种想法虽好,但摆在大汉面前的依旧是人口问题。
新罗人口经过二百年的太平,体量与渤海国不分上下,大汉想要收复新罗,还得想办法加剧新罗内乱,让新罗国内人口锐减,同时增加辽东的人口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平壤耕地众多,可令河南、淮南两道起运粮食,积粮五十万石于平壤,迁二万高句丽遗民往河南去,以五万罪民流配平壤。”
“臣谨遵圣谕……”
见刘继隆开口便要将五万罪民安排到平壤,刘烈下意识便想到了与平壤毗邻的新罗国。
如果自家阿耶与自己所说的石见银矿是真的,那拿下新罗国,确实对朝廷日后掌握石见银矿有好处。
不过新罗山多地少,新罗国人口更是有二三百万之多,并不好对付。
更何况辽东积弱,攻打新罗只能靠河南和淮南、江南转运粮食,眼下似乎不是攻打新罗的好时候。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人口如何?”
刘继隆忽然开口询问,封邦彦闻言愣了下,回忆片刻后才站出来回答道:
“回禀陛下,江南西道有四百八十余万口,江南东道有六百五十余万口,岭南道有二百九十余万口。”
尽管大汉这些年都在从江南迁徙百姓迁往黔中、岭南各处,但江南东西两道的人口依旧不少。
岭南道的人口并不算多,至少在刘继隆眼底不算多,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蛮民,更有许多不在册的蛮民。
如今除了岭东的几个州是以汉人为主外,岭西、琼崖、安南都是群蛮与汉人分庭抗礼为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将这三道留到最后,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百姓迁徙到云南和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六里,而刘烈也心知肚明的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诸道皆已京察,眼下理应对江南东西两道及岭南道京察。”
刘烈开口后,殿内顿时骚动起来,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准!”
刘继隆面不改色的应下,刘烈则是在看到四周没有官员跳出来时松了口气。
“陛下,臣礼部尚书杨知温有事起奏……”
刘继隆曾经的媒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杨知温在刘烈奏表过后站出来开口,这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他,寄希望于他准备站出来制止京察。
只可惜他们想多了,因为杨知温只是公事公办。
“陛下,吐蕃王遣派世子没卢嘉措出使本朝,眼下已然抵达洛阳国宾馆,请求朝见陛下。”
“准其三日后于贞观殿朝见。”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开口,毕竟他还准备将吐蕃打造成大汉的马场呢。
明朝初年马匹不足,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对吐蕃的茶马制度实施有效,吐蕃便在后续数百年时间里成为了明清两朝的重要马场。
随着全球气温降低,吐蕃只能变成依靠中原的地方政权,而茶马贸易便是大汉控制吐蕃的利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