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合肥之战,刘封的十万大军(求票)(1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刘封几乎很少过问。
  或是直接交给新城郡太守邓范,或是乾脆让丞相诸葛亮统筹。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变革,尤其是在官吏选拔制度上的变革,得慎重。
  不是刘封知晓一个科举取士就可以將其变革成功的。
  科举取士与两汉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区別在於:
  一、士子应试,是由朝官“品评举荐”,还是士子“投牒自进”。
  二、士子及第或黜落,是由家世、出身、名望、財富、权力来决定,还是一切以考场上的文章来决定。
  要论这三种取士谁更优秀,得从立场上来评价。
  然而。
  一旦涉及到了立场,对错优劣就不在於取士制度本身了。
  不考虑时代土壤强行推行新制,必遭反噬。
  世代享受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到手的利益的。
  汲汲营营十余载或数十载的士子,苦尽甘来,终於要享受利益时,忽然遇到取士变革,必会心生怨恨。
  底层士子因制度变革摸著石头过河而迷茫,蹉跎了岁月后,又会心生怨言,同样会抨击新制。
  王莽新政,即是如此。
  即便是皇帝,步子迈得太大,都会扯著蛋。
  刘封还没傻到去效仿王莽,在时代土壤不具备的时候强行推行新政。
  不过。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秦隋实践,汉唐改良。
  科举取士能否將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通往门阀士族的进程掐断,得实践了才知道。
  正好。
  曹丕是个有集权想法的皇帝。
  曹魏的世家大族又在向门阀士族发展。
  正好让曹魏效仿秦隋来实践。
  等以后一统天下后,有了曹魏的先例,再开科举压力就小了。
  曹休的生死对刘封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就如同昔日项羽擒了刘邦的老父想令刘邦就范,结果刘邦来了一句“你我结拜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你就烹,烹了分我一杯羹”直接让项羽无可奈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