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流言升级,刘备先被嚇住了(求票)(3 / 7)
无奈之下,张飞只能先来见刘禪,又恰巧听到了吴懿与刘禪的对话。
张飞刚想去问个明白,又听得刘禪高呼“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顿时又止了步。
这一琢磨,张飞內心又生了小心思。
由於刘备、关羽和诸葛亮都去了长安,江陵城必须得有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协助刘禪监国。
故而张飞和黄忠都留在了江陵城,黄忠负责皇城南北军保护刘禪的安全,张飞负责纠上检下避免刘禪被蛊惑。
然而。
就內心上来讲,张飞是不想呆在江陵的。
张飞也想进步!
可没有军功就无法进步!
就如同赵云虽然有武勇又久隨刘备,但要保护刘备的家眷和震慑后方,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若非这两年刘备將赵云外放立了功劳,赵云也升不了后將军当不了南阳太守。
小心思一起,张飞就自动忘记了来的目的,直接就选择了支持刘禪出兵。
至於吴懿苦口婆心的劝諫,张飞也当耳边风了,一切阻拦刘禪出兵的话,都不是好话。
听到张飞的声音,刘禪的嘴角泛起细微的笑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兄长说得没错,若三叔得知我要亲征,必不会阻止。
在刘封的计划中,张飞同样是很关键的一环。
昨日没见到张飞在江陵城,刘封就感到奇怪,江陵城出了这么大的事,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竟然不在城中?
就算张飞去了趟长安,那么回来之后也应该雷厉风行的將流言给掐断,而不是跑去纠察各县。
虽然不明白张飞具体在想什么,但刘封最擅长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
只要张飞有进步的心,就绝对会忍不住去咬刘封放出来的诱饵。
刘封对刘禪说要连自己人都骗,不是一句虚言。
对刘封而言,穿越者最大的福利就在於识人,將书本上看到的理论跟现实中具体接触进行结合,基本上就能將对方的欲望猜个七七八八。
就比如张飞的欲望,绝对不是待在江陵城当司隶校尉,而一定是要出兵伐魏。
不论张飞是早来还是晚来,刘禪都在等著张飞来咬鉤。
吴懿此刻更是焦急。
说服刘禪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又蹦出个张飞?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故意给我製造困难吗?
“张司隶,太子乃是储君,太子的安危乃是一国之本。岂可因一时意气而置大局於险地?陛下如今不在江陵,江陵岂能无人操持国事?太子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吴懿据理力爭,希望张飞能一併劝諫刘禪。
然而张飞好不容易等到了“光明正大”的出兵机会,此刻哪里肯听吴懿的劝,冷笑一声:“迂腐之言!太子若亲临前线,三军士气大振,岂不胜过在宫中看文书?
太子若不在江陵,江陵就无人操持国事了,那还要公卿百官作甚?太子只是去宛城督军,又不是身先士卒与魏贼廝杀,岂会有闪失?”
几句反问,让吴懿一时之间竟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返回顶部↑
张飞刚想去问个明白,又听得刘禪高呼“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顿时又止了步。
这一琢磨,张飞內心又生了小心思。
由於刘备、关羽和诸葛亮都去了长安,江陵城必须得有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协助刘禪监国。
故而张飞和黄忠都留在了江陵城,黄忠负责皇城南北军保护刘禪的安全,张飞负责纠上检下避免刘禪被蛊惑。
然而。
就內心上来讲,张飞是不想呆在江陵的。
张飞也想进步!
可没有军功就无法进步!
就如同赵云虽然有武勇又久隨刘备,但要保护刘备的家眷和震慑后方,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若非这两年刘备將赵云外放立了功劳,赵云也升不了后將军当不了南阳太守。
小心思一起,张飞就自动忘记了来的目的,直接就选择了支持刘禪出兵。
至於吴懿苦口婆心的劝諫,张飞也当耳边风了,一切阻拦刘禪出兵的话,都不是好话。
听到张飞的声音,刘禪的嘴角泛起细微的笑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兄长说得没错,若三叔得知我要亲征,必不会阻止。
在刘封的计划中,张飞同样是很关键的一环。
昨日没见到张飞在江陵城,刘封就感到奇怪,江陵城出了这么大的事,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竟然不在城中?
就算张飞去了趟长安,那么回来之后也应该雷厉风行的將流言给掐断,而不是跑去纠察各县。
虽然不明白张飞具体在想什么,但刘封最擅长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
只要张飞有进步的心,就绝对会忍不住去咬刘封放出来的诱饵。
刘封对刘禪说要连自己人都骗,不是一句虚言。
对刘封而言,穿越者最大的福利就在於识人,將书本上看到的理论跟现实中具体接触进行结合,基本上就能將对方的欲望猜个七七八八。
就比如张飞的欲望,绝对不是待在江陵城当司隶校尉,而一定是要出兵伐魏。
不论张飞是早来还是晚来,刘禪都在等著张飞来咬鉤。
吴懿此刻更是焦急。
说服刘禪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又蹦出个张飞?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故意给我製造困难吗?
“张司隶,太子乃是储君,太子的安危乃是一国之本。岂可因一时意气而置大局於险地?陛下如今不在江陵,江陵岂能无人操持国事?太子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吴懿据理力爭,希望张飞能一併劝諫刘禪。
然而张飞好不容易等到了“光明正大”的出兵机会,此刻哪里肯听吴懿的劝,冷笑一声:“迂腐之言!太子若亲临前线,三军士气大振,岂不胜过在宫中看文书?
太子若不在江陵,江陵就无人操持国事了,那还要公卿百官作甚?太子只是去宛城督军,又不是身先士卒与魏贼廝杀,岂会有闪失?”
几句反问,让吴懿一时之间竟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