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机核·学术通鑑(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611章 机核·学术通鑑
  第二天一早,翟达趁热打铁,去找上了程墨。
  实际上程墨脑子也转了一晚上,冒出来许多新奇想法,越来越觉得这东西值得一做。
  小企业,为了生存突破,往往追求“一炮而红”。
  而大企业,已经占据生態位,则需要“添砖加瓦”,这事儿成了,鸿图再上一个台阶,不成,也不过是多了个不温不火的“官方应用”而已。
  不了几个钱。
  会议室里,翟达和程墨连开四个小时会议,將相关想法一一核对。
  首先就是已有学术期刊体系的公开获取问题,部分期刊自动全公开,个別期刊需要付费公开,但对机构赞助商全开。
  人话:年度会员(高贵学术版)。
  许多大型研究机构,企业,基金会都是赞助商,研究院以前不是,但可以是。
  也不贵,几千到十万美元一年,就是种类有点多,这些吃老本的出版社,也就这点出息了,给他们。
  当然这里面也和“是否商业”有关,研究院自然不缺这点盈利,出发点就是“非商业平台”,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即便个別期刊会咬死“付费下载阅读”,没关係,打通支付渠道给它装进去即可。
  这就叫“平台化思维”:我不和你硬刚,但你的功能就是我的功能。
  我成为平台,而你从直接服务“人”,变成服务“我的人”。
  新平台中,所有人都可以註册、瀏览,但被正式机构认可的学者会加蓝標,而学术大拿入驻则是金標。
  小洋人和老洋人都会感兴趣的。
  至於发表,则会依旧利用“同行评审”规则,进行线上匿名分发,但不会如当下学术界比例那么不合理。
  精选论文將会全球置顶,不但是学术界,感兴趣的普通人也会看到。
  相当於集成了“期刊”+“媒体”+“社交”的功能。
  由於初期参与者註定不会太牛逼,而传播力又直接拉满,必然会出现一批因此而成名的幸运儿,而后逐渐让更厉害的大牛进坑。
  逻辑並不复杂,里面可以看到许多网际网路手段的影子,但这真的好使。
  还是那句话,科学家也是人。
  而语言问题,翟达和程墨的思考是这样的:只有当话语权已经確定到手,或者即將到手的时候,才有逐渐倾斜向“中文”为第一语言的空间。
  话语权还未到手的情况下,强推这个部分,反而会阻碍对话语权的夺取。
  他们会允许甚至推荐这种操作,但不能硬搞。
  咱玩“思想殖民”,要潜移默化的来。
  这个集“平台、期刊、应用”为一体的东西,无法用现有定语去解释,是一个创新玩法。
  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移动端学术论文查阅应用”。
  也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端学术人员社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