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设计思路的误区(求订阅)(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宁看着他们商讨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
  在他们的印象里,想要加工那么小的一片硅圆片,设备自然是越小越好。
  当然,他们的设计思路也没错,后世西方国家的高精度光刻机,也采用的是这种思路。
  但杨宁之前给出的要求,是结合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在不考虑设备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给出的。
  杨宁的这种思路,也就是后来我们自己为了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芯片生产流水车间的思路。
  众所周知,同等性能要求下,设备的体积越大,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越低。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按照杨宁的预估,只需要一条这样的生产线,每年的生产出来的集成电路,就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需求了。
  毕竟在不生产手机和个人电脑以及各种智能化家电的情况下,仅仅科研教育以及军事领域,又能消耗多少集成电路呢?
  所以在设计之初,杨宁就没有考虑这些设备的成本问题,只要求加工精度越高越好。
  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光刻机一研制成功了,就需要考虑推广问题,所以在设计思路上也是生产成本越小越好。
  并且这些专家大部分都有西方留学的经历,在西方的传统理念中,越是高精尖的设备,体积自然是越小越好。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产能,所以才会这样设计。
  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之后,杨宁放下手里的资料,看着董教授他们反问道:“为什么要考虑设备的大小?”
  随即杨宁解释道:“在自动化的前提下,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出来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集成电路,这些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前的需求了,所以我们这条生产线,既是实验型的,也是最终型的。”
  “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我们就只会制造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自然是精度越高越好,不需要考虑这条生产线的成本问题。”
  杨宁这么一说,在场的所有人都懂了,按照他的意思,也就是使劲造呗,反正不需要考虑推广问题,这套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也只会造一台,那还有什么难得。
  只要不需要设备考虑成本问题和体积问题,那么这个精度也不是不能往上提提。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