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运河(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彼时民怨沸腾,红巾军借修运河之际,正式掀起造反序幕,聚拢了一大批民夫。
  明清两代之所以抱着漕运不松手,除了明朝早期受倭寇袭扰的因素外,便是看重漕运能反应地方治理情况的良好程度。
  至于海运?
  不谈运输沉没成本问题,其关键在于东南运抵京师的粮草无需经过中原地区。在没有漕运的情况下,朝廷便缺失了一种监测地方治政水平的工具。
  因此当运河漕运出现问题,往往代表某地区出现严重的治理问题,能让中枢发现并尽快解决。
  当然了,张虞考虑没那么多,他主要关注漕运能繁荣沿途地区,以及便于地方赋税上缴至中央。
  在运河问题上,张虞与左右聊了半响,忽而想起黄河问题。
  “大河自王景治理起,百余年未有水患。然大河性情无常,泥沙淤积为患,而今以防万一,当令河东、西河乃至陇右百姓植树,巩固河岸泥沙流入中原,以避下游泥沙堆积,使河水高于堤坝,引起决堤之事!”
  张虞沉吟了下,说道:“匈奴民众宜耕牧并重,不宜舍牧而重耕,此乃巩固泥沙之法。”
  汉明帝时期,黄河、汴渠同时决口,影响中原州郡。时明帝拜王景治水,前后历经半年,费百亿巨资,方将黄河治理好。而此次的治理,让黄河安稳了八百年。
  至于后续为何又发生黄河决堤之事?
  主要与唐朝在河套、陇右大开发有关,唐朝在陇右、关中、河套地区供养了上千万人口,关西生态被严重破坏,土地肥力大幅度下降,泥沙流失严重,继而影响了下游中原地区。
  唐之前为何稳定?
  除了王景治河外,便是汉人在关西的人口不多,反而减少了水土流失,泥沙没有大量在黄河下游地区堆积。
  今张虞不知黄河是否会因他而改变,故不管是为了本朝国祚,亦或是为了后世百姓,他必须提前安排制定植树的规则。
  “诺!”
  见陛下如此郑重下令,杜畿回应道:“陛下欲令沿河百姓植树,需下律法规定,并制以严惩之法。如每户百姓需植树五十株,如有不从而擅砍伐者,官府当治其罪。”
  “如依卿所言,诏田十亩者,种桑麻半亩,十亩以上一亩。上户之家岁植百株,门阀之户岁植三百株。违者则迁户实边。”张虞说道。(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