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太学改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75章 太学改造
  “京师诸寺台具备,但教学之风不盛,太学废弃多年,今恐需兴治啊!”
  春日籍田,张虞耕作时,忽而想起前几日蔡邕拜见他时所提出的建议。
  因张虞出手拯救之故,蔡邕没死在王允手下,而是活到七旬。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蔡邕先后与诸多东汉老人同著史书,但随着诸老人的相继病逝,最终仅剩蔡邕一人著史。
  而去年冬天时,蔡邕整理、补注《东观汉记》,在前朝一百一十四篇的基础上,作纪、志、传五十篇,下延伸至刘协让位于袁术为终结,前后合计一百六十四篇,覆盖刘秀到刘协近两百年的东汉历史。
  《东观汉记》虽说乃蔡邕著作完成,但因受到张虞的资助,且蔡邕在后续五十篇中出于对女婿的照顾,将东汉灭亡的锅让袁术、袁绍两兄弟背上,并在史书中评价‘天下迸裂,始于二袁’。
  因此《东观汉记》的完成,可视为张唐对东汉的盖棺定论,倒省去了张虞后面为东汉修史的功夫。
  前些日,蔡邕将成书送呈张虞审阅,并依如今教化风气,希望张虞能重建太学。
  “陛下!”
  钟繇说道:“国制百废待兴,中原大乱稍安,太学先前虽有提及复建,但因形势之故不断延后。天下几近承平,太学本年可复建。其中博士、博士弟子需让州郡举荐名士,招聪慧士子入太学习读。”
  吏部尚书杨俊沉吟了下,说道:“陛下向大族收门阀税,今复设太学若不额外予入学名额于门阀子弟,恐诸官大族或有怨念。”
  依照唐制大族缴纳门阀税,将拥有受教育特权,比如可直达州试。而今太学复建,为了平衡交门阀重税与不缴门阀税的士族之间的权利平衡,太学还需专门征收门阀子弟。
  张虞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太学乃京师学问之地,当招收天下善学子弟。若专招门阀子弟,势必藏污纳垢,安能受得起太学之谓。”
  “那是否另设学府专招门阀子弟,以便与太学有所区分!”杨俊建议道。
  闻言,张虞眉头微蹙,思索其中利弊。
  杨俊另设学府招收门阀子弟的例子,其实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如司马氏篡立西晋,为了赢得士族的支持,专门开设国子学,专门用于贵族子弟,非五品官及其以上子弟不收。
  国子学与太学双轨并行,导致了国家财政倾斜于国子学,并且因国子生身份尊贵,其教导的老师也水涨船高。相比寒门子弟入读的太学在财政、行政二者上的缺失,太学逐渐没落,很多太学生为了名声,常吹嘘自己入读国子学。
  以国子学为例子,很显然如果张虞听取杨俊的建议,那么太学的没落属于是时间性问题,毕竟门阀天然拥有更多的行政、财政上的权利。
  “不妥!”
  犹豫良久,张虞摇头说道:“门阀遍布朝野州郡,今专设学府招收士子,太学必然没落!”
  “那陛下之意?”
  “太学时设有诸科目,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学。而太学宜当改制,设经、律、书、算、工、地等学科,经学专修儒学经典,律学专治唐律法,书学专修书法诗赋,算学专习算术天文,工学习营造之事、地学习地理水文。”
  张虞整理脑海思绪,说道:“门阀子弟可凭身份,至书、算、地、工四科学习,而凡入学则不得转科。欲入经、律二科学习,需与诸生共试家法。”
  将数学、律法、书法列为学习科目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唐朝一统天下,便将书法、数学、律法及宗教、风水列入国子监的学习科目中。
  而今张虞首创诸学科,除了发展张唐科技技术外,另一目的便是用于招收门阀子弟。门阀子弟出身优渥,他们不仅拥有拒绝出仕的权利,且还拥有学习‘旁门左道’的经济基础。
  出于以上考虑,张虞多开科目,以便给予门阀子弟便利,让他们凭特长入学。
  “陛下,书、算、地、工四科为旁门之法,非圣贤之学,今以来招门阀子弟,不知是否妥当?”杨俊斟酌用词,说道。
  “有何不妥!”
  张虞不以为然,说道:“丞相、蔡公皆善书法,前者为国之贤相,后者为海内大儒。若门阀子弟能成器,为何不能入以上学科?”
  “何况运河、水利、城屋营造,乃工科之所学。地理学问涉及水情地势,治国岂能离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