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血色前夕(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氏终究缺乏那最高级的正统大义,此刻赵彦能做的就是将暴露出来的隐患、毒瘤尽可能割除。
  所以卫觊的保守提议,直接被赵彦否决。
  已经从云端跌落的河东人,哪怕安置在晋阳附近的东岸……这些人难道还会心存感激?
  现在的问题就是内部杀的太少,以至于犯错的吏士遭受一点惩处就哀声怨道,仿佛活不下去要跟你同归于尽一样。
  唯有反复杀戮,才能让免死、重罚的吏士民众生出应有的感激!
  刀,始终握在赵基手中,这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
  若是以前单纯依赖西州人,那西州人这个集体组织也能呼应许都天子的号召,做出罢免、抛弃赵氏的选择。
  可惜的是从一开始,赵基就信不过天子、公卿,也信不过虎贲、虎步军,通过俘虏、解救出来的汉边民、混血组建了亲兵侍卫、义从部队。
  赵基的军中话语权就是这样一点点铺垫而来的,当初虎贲内的五曹八屯体系,再到三省制度……都只是过渡,这些幌子之下,赵基控制的侍卫亲军随着战争不断扩张,最终拿走了主要股份。
  现在河东人响应叛乱,或知晓听闻后持中立态度,原因无非就三种,第一种是真的忠诚于汉室,得到天子诏令后就敢动手的忠汉行动派。
  第二种是为了河东人的利益着想,第三种就是永远数量上最多的那种中立派。
  对待这些人,赵彦想到的最佳手段就是
  杀。
  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问题是赵基本人不赞成这么大规模的杀戮。
  河东人追随赵氏以来,在外征战四年……可能征战过程中伤亡的人口,还比不上这轮赵氏反击形成的清洗。
  赵基不赞成杀,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赵基、赵彦的对外形象问题。
  此前几乎都是对外战争,赵基对军事敌人与反对派公卿表现出了残酷、狠厉、坚决的一面,效率十分之高效;而赵彦则充当了那个缓和矛盾的忠厚长者。
  而现在,赵彦出面主导杀戮……不是他不肯牺牲这点形象,而是这点形象留着,还能继续迷惑韩融、孔融、王朗、赵蕤、赵温这类表面、潜在的合作伙伴。
  这个忠厚长者的皮肤可以牺牲碎裂,但不应该是此时。
  真正的杀戮时刻会在正月十五以后,廷尉府正式设立后开启。
  赵彦还有十几天的时间来思考、衡量这个问题,实在不行,可以尝试劝说赵基,让赵基来主导杀戮。
  行宫中,监国皇后伏寿反复阅读赵基的回信,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情绪。
  其实对于伏完的死,伏寿并没有那么大的伤感。
  嫡母阳安大长公主的遇难……伏寿更不会产生伤感。
  就如伏德在她面前被杀一样,她当时感受最大的是惊恐,而非伤感、愤怒。
  伏完满门遇害,让她感到难受的是亲生母亲也在队伍中一同遇害。
  见识过李郭乱军的相互攻杀,也亲身经历过东迁过程中的动荡与凶险。
  伏寿太清楚乱军的凶残,如赵基那样治军严谨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当世之中,除了刘备的军队有良好的军纪外,其他各方的军队出征在外,还不是走到哪里,就杀到哪里?
  所以伏氏满门遇害……若是抓住集中处斩,那伏寿这里滋生的仇恨也是相对正常的血仇,复仇杀死足够的敌人,这件事情也就能勉强平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