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知今后,还能否有再见临安的一日。
  马车缓缓驶离,一路向西,先到汉中,再北上陇右,最后前往咸阳。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四个月,等到抵达咸阳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时的李骁,正留在关中坐镇。
  这是他的习惯,每占领一处新地,总要亲自监督编民、分田、耕种等民政事务,确保统治根基稳固。
  这日,他正在第二镇的军田巡视,脚下是刚翻耕过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战斗序列中,除了武卫军完全脱产,其他军队皆是半耕半战。
  李骁确定由第二镇留守关中后,便从缴获的士族田亩中划了一部分作为第二镇的军田。
  由士兵耕种,虽不能完全解决口粮,却也能分担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俘虏的那十万战俘兵也没闲着,同样需要种地甚至是垦荒。
  北疆不能白养活他们。
  有些人被精挑细选后加入了七镇,其他人则是会在第二年迁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们需要为自己种出路上吃的粮食。
  在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骁更是亲自下地干活,同时对着旁边的宣德司参军吴立震问道。
  “在金国的宣传做得如何?”
  吴立震边干活,边汇报:“回大王,咱们已派了不少人手潜入金国。”
  “告诉了金国的那些百姓们:在北疆种田,只需缴纳四成租税,无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咱们北疆优待俘虏,关中之战的金军将士,大多已归附北疆,不仅种着低税粮田,还能时常吃肉,不少人还当了官。”
  “总之就是往好里说,就是要让金国百姓知道,来北疆有好日子过,让战俘的家人们来寻亲。”
  “做得好。”
  李骁点头表示满意,又转向渭北巡抚高忠义:“高巡抚,这几个月接收了多少金国难民?寻亲的又有多少?”
  高忠义回道:“回大王,停战以来,共接收金国难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寻亲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战俘的亲属,咱们已安排他们与家人团聚。”
  “不过很多战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没有来得及成亲的年轻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骁微微点头,沉吟道:“没有家人的牵挂自然是最好。”
  “等他们去了七河,体验到了那里异族女子热情,说不定就乐不思蜀了。”
  等春种结束之后,李骁便会带着第一镇和五个战俘万户,返回龙城。
  他已经命人对所有战俘进行了简单的甄辨,带去北疆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没有太多牵绊的。
  就在李骁查看战俘耕种情况时,帐前亲兵急匆匆跑来汇报:“启禀大王,罗副都统来报,宋国的顺义公主,已抵达伏羌城,请大王示下。”
  李骁闻言,停下脚步,淡淡说道:“传令罗副都统,派人护送来咸阳,让她随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会冻死很多虫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