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多收三五斗(4 / 5)
“粪田如买田啊。”
亩產收益至少增加了三成以上。
滈河畔的这些稻地,水充足,地也好,现在又施肥,如今亩產能有三石稻。
罗三在这滈河滩稻地种了这么多年的稻子,
亩產三石的稻地,以前可没见过。
能產两石都不得了。
而现在,李家试验稻地,亩產三石。
还能再种一茬萝卜或油菜,也能有些收穫的。
种萝卜既可以拉到长安卖菜,也可以做成萝卜乾,还能餵猪,油菜可以榨油,油饼既能做饲料,也能下地肥田。
精耕细作,
比起普遍的粗耕確实强太多了。
一般百姓连牛都没有,地只能浅翻,更没肥料补充地力,於是广种薄收,甚至还得轮作休耕,才能保证地力,
这种情况,往往亩收七八斗而已,扣掉种子一斗,收成实在很低,能亩收一石,都已经算上成了。
就算能分到百亩地,可有二十亩要用来种桑种麻以养蚕纺丝织布,剩下的八十亩地,轮耕休作,一年也就是种五六十亩,收成也就四五十石粮,而一家四五口人,口粮也得三四十石,因此所剩无几,
得交租调,还得购买农具等等。
而长安这样的京畿之地,百姓往往只能分到一半的地,甚至可能只有三四十亩,甚至到后面都无地可分。
大唐沿袭西魏北周隋朝的制度,推行均田制,在此制度上再行租庸调税制,
官府给公廨田、公廨钱,出佃、放贷收租收息以维持运转。
官员们给职田,府兵给军田,这样不用给官员俸禄,也不用养军。
徵收的税赋都是实物的粟、绢,
看似简单,
但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授田,
一丁授田百亩,看似美好,合则根本不能实现。
土地兼併严重,地都主要集中在地主、贵族们手中,普通百姓授田不足,甚至无田可授,
那这帝国的基石就不稳,一切不过空中楼阁。
李逸也算在朝中做了几个月宰相了,对这大唐帝国的財政也算了解,大唐开国以来,
户籍都一直没理清,
加上连年战爭,租调的收益很不稳定,根本不够朝廷开支,
这五六年,其实朝廷运转靠的根本不是正常的税赋,而是隋朝的积蓄,李渊起兵时,太原、晋阳宫里储备了大量的钱粮、器械,
南下时得李孝常献永丰仓,这可是隋朝几大粮仓之一,获得大量粮草。 ↑返回顶部↑
亩產收益至少增加了三成以上。
滈河畔的这些稻地,水充足,地也好,现在又施肥,如今亩產能有三石稻。
罗三在这滈河滩稻地种了这么多年的稻子,
亩產三石的稻地,以前可没见过。
能產两石都不得了。
而现在,李家试验稻地,亩產三石。
还能再种一茬萝卜或油菜,也能有些收穫的。
种萝卜既可以拉到长安卖菜,也可以做成萝卜乾,还能餵猪,油菜可以榨油,油饼既能做饲料,也能下地肥田。
精耕细作,
比起普遍的粗耕確实强太多了。
一般百姓连牛都没有,地只能浅翻,更没肥料补充地力,於是广种薄收,甚至还得轮作休耕,才能保证地力,
这种情况,往往亩收七八斗而已,扣掉种子一斗,收成实在很低,能亩收一石,都已经算上成了。
就算能分到百亩地,可有二十亩要用来种桑种麻以养蚕纺丝织布,剩下的八十亩地,轮耕休作,一年也就是种五六十亩,收成也就四五十石粮,而一家四五口人,口粮也得三四十石,因此所剩无几,
得交租调,还得购买农具等等。
而长安这样的京畿之地,百姓往往只能分到一半的地,甚至可能只有三四十亩,甚至到后面都无地可分。
大唐沿袭西魏北周隋朝的制度,推行均田制,在此制度上再行租庸调税制,
官府给公廨田、公廨钱,出佃、放贷收租收息以维持运转。
官员们给职田,府兵给军田,这样不用给官员俸禄,也不用养军。
徵收的税赋都是实物的粟、绢,
看似简单,
但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授田,
一丁授田百亩,看似美好,合则根本不能实现。
土地兼併严重,地都主要集中在地主、贵族们手中,普通百姓授田不足,甚至无田可授,
那这帝国的基石就不稳,一切不过空中楼阁。
李逸也算在朝中做了几个月宰相了,对这大唐帝国的財政也算了解,大唐开国以来,
户籍都一直没理清,
加上连年战爭,租调的收益很不稳定,根本不够朝廷开支,
这五六年,其实朝廷运转靠的根本不是正常的税赋,而是隋朝的积蓄,李渊起兵时,太原、晋阳宫里储备了大量的钱粮、器械,
南下时得李孝常献永丰仓,这可是隋朝几大粮仓之一,获得大量粮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