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帝国的黎民(4 / 5)
当然,还得感谢李家给他们做工赚钱粮的机会,农闲时就去李家的作坊田庄干活,
甚至孙儿孙女长大些还能去无极小学免费读一两年书。
三十亩地,有二十亩是塬上的桑田,种桑养蚕,桑地里还能间种些麦子,
麦稻一年下来也有三十多石,
又在塬上佃种了二十亩地,种玉米、土豆、红薯这些杂粮。
杂粮是一家的主粮,稻谷除了交田赋外,剩下的大多会卖给碾房加工成大米卖到长安,
他们家还养了几头猪,猪崽是从李家猪场领的,不需钱,只要把猪粪给李家便行,这几头猪要两亩地的红薯玉米萝卜等喂养,辛苦一年,卖了猪,多少还是能赚些的。
家里也种了桑麻,妻女还养蚕织丝,一家人的穿衣,还有朝廷的调绢、绵,都靠妻女们的辛苦。
老头子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说比过去强多了。
以前佃种十八亩稻地,一年到头辛劳,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说他们夫妇总共生了七个孩子,最后就养活了一儿一女,其余的不是病死就是饿死了,还有一个成丁了,却死在去辽东运粮路上。
这辈子吃了太多苦,五十不到,已经苦成七老八十的样子。
现在的日子,已经温饱了,也知足了。
种地、养猪、作工,一家子辛苦忙碌,有这几间草屋遮风挡雨,能有红薯稀饭玉米窝头果腹,
一家人能够安稳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至于什么一丁授田百亩这事,老汉也没当真。
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呢。
能分到三十亩地,那都是赶上改朝换代了。
皇帝看着这简陋的茅草屋,
跟河对岸李逸的无极堡相比,确实天壤之别,
御宿镇上的热闹繁华,也与这格格不入。
他沉思许久,
问老汉,
“如果朝廷把你们迁去宽乡,保证一丁授田百亩足额,每丁二十亩永业桑田,八十亩口分田,你可愿意迁去?”
老汉听了,毫不犹豫的摇头,
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不去不去,我们在这生活的很好嘞,现在这日子过的挺好。”
宽乡,地多人少,
现在的宽乡不仅仅是指边疆州县,山南荆湘,陇右剑南,甚至江淮,也都在经历战后,算的上地广人稀。
可老汉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三十里外的长安城,
他都没离开过雍州,甚至连渭河北岸都没去过,让他离开关中,他根本不敢。 ↑返回顶部↑
甚至孙儿孙女长大些还能去无极小学免费读一两年书。
三十亩地,有二十亩是塬上的桑田,种桑养蚕,桑地里还能间种些麦子,
麦稻一年下来也有三十多石,
又在塬上佃种了二十亩地,种玉米、土豆、红薯这些杂粮。
杂粮是一家的主粮,稻谷除了交田赋外,剩下的大多会卖给碾房加工成大米卖到长安,
他们家还养了几头猪,猪崽是从李家猪场领的,不需钱,只要把猪粪给李家便行,这几头猪要两亩地的红薯玉米萝卜等喂养,辛苦一年,卖了猪,多少还是能赚些的。
家里也种了桑麻,妻女还养蚕织丝,一家人的穿衣,还有朝廷的调绢、绵,都靠妻女们的辛苦。
老头子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说比过去强多了。
以前佃种十八亩稻地,一年到头辛劳,还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说他们夫妇总共生了七个孩子,最后就养活了一儿一女,其余的不是病死就是饿死了,还有一个成丁了,却死在去辽东运粮路上。
这辈子吃了太多苦,五十不到,已经苦成七老八十的样子。
现在的日子,已经温饱了,也知足了。
种地、养猪、作工,一家子辛苦忙碌,有这几间草屋遮风挡雨,能有红薯稀饭玉米窝头果腹,
一家人能够安稳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至于什么一丁授田百亩这事,老汉也没当真。
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呢。
能分到三十亩地,那都是赶上改朝换代了。
皇帝看着这简陋的茅草屋,
跟河对岸李逸的无极堡相比,确实天壤之别,
御宿镇上的热闹繁华,也与这格格不入。
他沉思许久,
问老汉,
“如果朝廷把你们迁去宽乡,保证一丁授田百亩足额,每丁二十亩永业桑田,八十亩口分田,你可愿意迁去?”
老汉听了,毫不犹豫的摇头,
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不去不去,我们在这生活的很好嘞,现在这日子过的挺好。”
宽乡,地多人少,
现在的宽乡不仅仅是指边疆州县,山南荆湘,陇右剑南,甚至江淮,也都在经历战后,算的上地广人稀。
可老汉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三十里外的长安城,
他都没离开过雍州,甚至连渭河北岸都没去过,让他离开关中,他根本不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