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我了个汉唐军国(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莫洲桢与正妻种姬的关系并不好,种姬身材瘦小,虽然到不了体弱多病的地步,但也很难称得上健康。
  如今他们夫妻两个,莫洲桢常年呆在北贺洲,种姬则在北京城休养,都快五年没见过面了。
  最重要的是,种姬没有生育能力,这是非常大的缺陷,这让他不能诞下合格的继承人,完成皇帝对于德川家治等人的承诺,让江户的继承人拥有德川家的血统。
  所以目前就卡住了,江户封地不可能并入燕藩,那莫洲桢就太强大了,会成为横跨两大洋的诸王之首,而要拆分出去,他又没合适的儿子来继承。
  这次他回来,解决江户封地的难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而目前,或者说在莫洲桢去北贺洲之后,江户公国则是由他母亲叶德妃指派的光中二十年(1795)进士,广东阳江人郑士超组成的公国幕府在治理。
  前年郑士超因病请辞后,又举荐同科进士,湖南长沙人周有声接替。
  站在江户最大的迎恩码头上,莫洲桢仔细打量着自己勉强算是在故土的封国,三年没有回来,江户城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那些小一号和奇奇怪怪的仿唐代建筑,逐渐被换成了真正的唐代建筑,原本的和服,也开始朝着倭人们最喜欢的唐代服饰还原。
  以至于莫洲桢随便望去,就看见了大量穿着圆领袍和澜衫的,甚至就连扎着幞头的人都很不少。
  如果不是这些家伙很多实在有些矮,看上去有几分沐猴而冠的可笑模样,莫洲桢都以为到了唐风最浓郁的陕西,到了长安城了。
  “跨海而来的客也,来这里饮一碗水酒吧,上好的歌舞伎,包你忧愁尽消!”
  莫洲桢这次回来,没有动用他的官船,而是跟着兵船回来的,是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大王在船上。
  远远传来呼喊的地方,是江户码头上最多的海客温柔乡。
  一种集饭馆、酒馆、沐浴、代驾为一体的大型酒店,有点类似后世东北很常见的高档澡堂子。
  这海客一般经过几个月的海上摇晃,登陆的时候非常容易晕陆地,所以需要在这种有专人细心照顾的温柔乡来缓个一两天。
  莫洲桢看了几十个随从一眼,“走,咱们也去体验体验。”
  说话间,跟莫洲桢他们同船的士兵,已经争先恐后的跑下去了。
  北贺洲的士兵分三种,朝廷派去的汛兵,一般以一年为驻扎期,大多从各省镇军抽调,此外还有莫洲桢的燕藩藩军,以及按照唐代府兵制设立的折冲府-屯堡-庄园中来的长征健儿。
  这次兵船运回来的,是湖南省和湖北省的镇军一千余人,他们在渔阳之战,也就是击败西班牙在洛杉矶附近驻军之战中立下了战功,除了愿意留在北贺洲的以外,都被恩准提前一个月归乡。
  “哎呀,是兵爷,快快上座!”码头上拉客的伙计们大声欢呼了起来。
  从北贺洲回来的人中,就数汛兵和淘金客最受欢迎,因为他们多金又舍得。
  莫洲桢被当成了军官,刚下船就被几个穿着圆领服,行着叉手礼的家伙给围住了,刚同意一家店,立刻就被两个风骚的女子给按进了一张软软的滑杆中。
  二人抬的滑杆晃晃悠悠的,跟在船上没多大区别,而且这两轿夫非常有经验,他们先是摇的快,后来摇的慢,很快就让莫洲桢适应了陆地。
  “你怎的做如此打扮,孤.呃,顾某还以为是到了大唐呢。”莫洲桢有些好笑的问道。
  “客人有所不知,公国幕府大佬周大人最为推崇盛唐文化,大唐则干脆就是咱这些东洋华人的文化老祖宗。
  是以如今这扶桑省,是全国除了陕西省以外,最像大唐的,许多考据学唐季学派的大学者,都来过扶桑指点,自然是相当原汁原味。”
  店伙计耐心的解释着,如今大虞国内,考据派是文化界的第一大流派,主要就是考据以汉唐为主的汉人王朝的政治制度,风俗礼仪和服饰文化,颇有点后世汉服复兴的感觉。
  前些年由皇室支持的先秦派又在河南发现了甲骨文,更是直接引爆了风潮。
  莫洲桢愣了半晌,有些哭笑不得的看着这个明显是倭人的伙计说着一口带有关中口音的官话,他还穿着唐代的圆领袍,头上扎着幞头,行着叉手礼,言必称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