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击溃(2 / 3)
这些地方民兵组成的洪军,大部分并未配备盔甲,甚至连盾牌也缺乏,他们只能依赖自己脆弱的肉体与单薄的装备抵御敌人的攻击。
初时,明军的弓箭手便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利箭像雨点般落下,划破空气,射入洪军的阵地。箭矢虽然不算极为精准,但数量极其庞大,弓弦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起。
很快,阵前便传来了凄厉的惨叫声。原本还站得稳的地方民兵,在箭雨的打击下瞬间崩溃,十几名士兵如被击中的猎物一般跌倒,鲜血飞溅,惨嚎不断。
这些原本训练稀松的民兵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冲锋阵型迅速变得混乱不堪。恐惧像瘟疫般蔓延开来,从前方的战斗传导到后方,一部分兵士开始慌乱逃窜,另一些则是茫然不知所措。
军心动摇,阵线开始瓦解,局势急转直下。其中一些洪旭麾下的老兵眼见如此局面,心中不禁一阵焦急,这种时候若不果断出手,那整支军队就会在混乱中溃败。
而他们的对手,明军的骑兵,显然不像这群民兵那样容易对付。
此时,洪旭的两名副官果断地带领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战兵,直扑那些落在后方、跑得慢的地方民兵。这些民兵被逼得如同猪一样,被一刀刀砍杀,场面血腥无比。
“给我杀!”一名军官挥舞着长枪,带领手下的战兵无情地撕开了民兵的防线。
这些老兵身披铁甲,手持长枪,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宛如一堵移动的铁墙,冲入敌阵。
地方民兵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虽然部分士兵奋力反抗,但毕竟训练差距太大,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拔出兵器便已倒下。
洪旭此时已经意识到形势的紧迫,身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若不能及时控制住局面,整支大军恐怕会在这片混乱中彻底崩溃。偏偏他依靠的部队,多是缺乏训练的新兵,而老兵们虽然经验丰富,却并非无敌。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明军攻击时,即使有老兵的约束,也未必能够稳住全军的阵脚。
洪旭立刻命令塘马前去,试图通知麾下的军官尽快组织撤退,至少要确保能够带走一部分精锐部队,以保全实力。但眼下,距离撤退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有效的反应。
洪旭心头焦急,但他知道,纵使再急,再猛的指令也无法在一瞬之间让整个军阵做出反应。
这个时候,他身后传来的咒骂声和喊杀声交织成一片,士兵们的恐惧情绪如同风暴般席卷了整个阵营。明军的出现,让本就疲于奔命的洪旭军阵更加混乱,节奏逐渐被打乱,连带着原本的攻击计划也彻底搅乱。
随着明军的步步逼近,洪旭的军队终于在“野战军”的攻击下完全失去了秩序。冲锋的兵力已经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队,而这些小队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军阵中的老兵们竭力维持着最基本的秩序,但也已无法遏制军中的溃散趋势。
“阵型散了!散了!”一名副官嘶声力竭地喊道。
虽然他尽力控制局面,试图用命令约束兵士,但效果微乎其微。
就在这时,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洪旭军的右侧已经开始出现了溃兵,士兵们大多数已被彻底吓破了胆,不再敢与敌人对抗。
一些原本应该出现在战斗中的精锐部队,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后撤。然而,最为致命的打击来自侧面。
当洪旭的军阵还在努力维持阵型时,明军已经从侧翼发起了强势攻击。盾牌兵以整齐的阵型构成一道防线,长枪如林,枪尖寒光闪烁,每一次突刺都伴随着士兵的哀嚎与鲜血。
地方民兵根本没有任何防护,刚刚遭遇的弓箭伤害尚未完全治愈,便又遭遇了近距离的肉搏。
这些无甲的民兵们无法抵挡明军的锋利武器,戚刀、长枪、斧钺的攻击令他们根本无法反抗。
冲击的兵器锋利而迅猛,每一刀每一枪都如死亡的使者,挥动间便从生命中剥夺了他们的所有。鲜血如注,血肉横飞,惨叫声、呐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血腥与混乱。
部分地方民兵见状,情急之下转身逃跑,但他们刚刚试图脱离战场,却被后面的兵士挡住了去路。两侧的战士已经互相推搡,军阵的混乱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野战军”的强攻下,洪旭的军队彻底崩溃,最为惨烈的一幕发生了——左侧的老兵正准备反击,右侧却在溃逃中死死卡住,结果是两边的队伍竟然互相挤压,形成了僵局。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的错综复杂,到最终的彻底溃败,已经没有任何悬念。洪旭在指挥下迅速做出反应,但显然,已是为时过晚。
所有的预备计划和应对策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和自己阵中的混乱时,都变得苍白无力。而
这一切,都在明军的冷酷推进中,逐步走向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尽管洪旭军中仍有一些老兵,他们曾在福州地区经历过数次起义和土匪的镇压,凭借他们的作战经验与个人武艺,仍然能够与敌军激烈交锋,甚至能够在混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返回顶部↑
初时,明军的弓箭手便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利箭像雨点般落下,划破空气,射入洪军的阵地。箭矢虽然不算极为精准,但数量极其庞大,弓弦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起。
很快,阵前便传来了凄厉的惨叫声。原本还站得稳的地方民兵,在箭雨的打击下瞬间崩溃,十几名士兵如被击中的猎物一般跌倒,鲜血飞溅,惨嚎不断。
这些原本训练稀松的民兵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冲锋阵型迅速变得混乱不堪。恐惧像瘟疫般蔓延开来,从前方的战斗传导到后方,一部分兵士开始慌乱逃窜,另一些则是茫然不知所措。
军心动摇,阵线开始瓦解,局势急转直下。其中一些洪旭麾下的老兵眼见如此局面,心中不禁一阵焦急,这种时候若不果断出手,那整支军队就会在混乱中溃败。
而他们的对手,明军的骑兵,显然不像这群民兵那样容易对付。
此时,洪旭的两名副官果断地带领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战兵,直扑那些落在后方、跑得慢的地方民兵。这些民兵被逼得如同猪一样,被一刀刀砍杀,场面血腥无比。
“给我杀!”一名军官挥舞着长枪,带领手下的战兵无情地撕开了民兵的防线。
这些老兵身披铁甲,手持长枪,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宛如一堵移动的铁墙,冲入敌阵。
地方民兵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虽然部分士兵奋力反抗,但毕竟训练差距太大,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拔出兵器便已倒下。
洪旭此时已经意识到形势的紧迫,身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若不能及时控制住局面,整支大军恐怕会在这片混乱中彻底崩溃。偏偏他依靠的部队,多是缺乏训练的新兵,而老兵们虽然经验丰富,却并非无敌。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明军攻击时,即使有老兵的约束,也未必能够稳住全军的阵脚。
洪旭立刻命令塘马前去,试图通知麾下的军官尽快组织撤退,至少要确保能够带走一部分精锐部队,以保全实力。但眼下,距离撤退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有效的反应。
洪旭心头焦急,但他知道,纵使再急,再猛的指令也无法在一瞬之间让整个军阵做出反应。
这个时候,他身后传来的咒骂声和喊杀声交织成一片,士兵们的恐惧情绪如同风暴般席卷了整个阵营。明军的出现,让本就疲于奔命的洪旭军阵更加混乱,节奏逐渐被打乱,连带着原本的攻击计划也彻底搅乱。
随着明军的步步逼近,洪旭的军队终于在“野战军”的攻击下完全失去了秩序。冲锋的兵力已经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队,而这些小队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军阵中的老兵们竭力维持着最基本的秩序,但也已无法遏制军中的溃散趋势。
“阵型散了!散了!”一名副官嘶声力竭地喊道。
虽然他尽力控制局面,试图用命令约束兵士,但效果微乎其微。
就在这时,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洪旭军的右侧已经开始出现了溃兵,士兵们大多数已被彻底吓破了胆,不再敢与敌人对抗。
一些原本应该出现在战斗中的精锐部队,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后撤。然而,最为致命的打击来自侧面。
当洪旭的军阵还在努力维持阵型时,明军已经从侧翼发起了强势攻击。盾牌兵以整齐的阵型构成一道防线,长枪如林,枪尖寒光闪烁,每一次突刺都伴随着士兵的哀嚎与鲜血。
地方民兵根本没有任何防护,刚刚遭遇的弓箭伤害尚未完全治愈,便又遭遇了近距离的肉搏。
这些无甲的民兵们无法抵挡明军的锋利武器,戚刀、长枪、斧钺的攻击令他们根本无法反抗。
冲击的兵器锋利而迅猛,每一刀每一枪都如死亡的使者,挥动间便从生命中剥夺了他们的所有。鲜血如注,血肉横飞,惨叫声、呐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血腥与混乱。
部分地方民兵见状,情急之下转身逃跑,但他们刚刚试图脱离战场,却被后面的兵士挡住了去路。两侧的战士已经互相推搡,军阵的混乱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野战军”的强攻下,洪旭的军队彻底崩溃,最为惨烈的一幕发生了——左侧的老兵正准备反击,右侧却在溃逃中死死卡住,结果是两边的队伍竟然互相挤压,形成了僵局。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的错综复杂,到最终的彻底溃败,已经没有任何悬念。洪旭在指挥下迅速做出反应,但显然,已是为时过晚。
所有的预备计划和应对策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和自己阵中的混乱时,都变得苍白无力。而
这一切,都在明军的冷酷推进中,逐步走向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尽管洪旭军中仍有一些老兵,他们曾在福州地区经历过数次起义和土匪的镇压,凭借他们的作战经验与个人武艺,仍然能够与敌军激烈交锋,甚至能够在混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