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统治(2 / 3)
李霄林重新回到岗位后,全力投入工坊建设的指挥工作,各种基于水力驱动的机械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制造之中,只待工坊正式落成,便能投入生产,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
这些机械不仅包括新明各地工坊原本就在使用的传统器具,还有大量来自中西方工艺书籍的改良版器械。
建设司器械处的工匠们仔细研读各类典籍,对书中记载的机械进行逐一实践和改进。他们借鉴西方水力纺织机的原理,结合本土传统的水碓、水车等设备,创造出一批适合新明生产需求的机械。
然而,由于体制初创,加之对西方机械理念的理解仍在摸索阶段,整体进展并不算快,许多工匠仍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以求找到最优的改良方案。
与此同时,地少人多的江南地区,因其丰饶的土地与发达的商业传统,成为了新明政权推进工商业改革的首选之地。
工坊建设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无数百姓的关注。这里的商业氛围浓厚,早已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商业为辅的经济模式。种地固然是最稳定的生计,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单靠务农难以支撑一家人的温饱,因此,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创收方式。而工坊的兴起,无疑为这些人提供了一条新的生路。
秋收之后,田间的农户们除了定期修缮水利设施、参加每三日一次的农兵训练外,大多选择前往建设工地打零工,以补贴家用。
许多人看准了日渐繁荣的市场,开始做起小商品买卖,贩售布匹、茶叶、干货乃至手工艺品。这些临时性的生计,成为他们在寒冬腊月获取额外收入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得以过一个稍显富足的年节。
在新明治下,各州县的经济运作也开始逐步纳入规范。工商司派遣的官员出现在各大州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设置税卡,对来往商贩的货物进行登记和征税。
与此同时,原本散乱无章、各自为政的牙行体系正式被纳入官府监管,各地商人必须通过合法渠道进行交易,避免了过去层层剥削的现象,也有效遏制了商业欺诈和投机行为。
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稳步推进,设立在松江、杭州、漳州、广州等沿海地区的四大市舶司关口正式开始运作。
商税制度的建立,使得新明政权得以从庞大的商人阶级和商业贸易中获取稳定的税收来源,支撑庞大的军队开支,确保政权稳固。
海关的设立,也有效遏制了走私现象,避免了财政流失,同时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使得新明在国际贸易中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朱慈烺深知,单靠土地税和徭役并不足以支撑国家的长期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商业潜力,让经济增长成为养兵之道。
因此,他一面加强商税征收,一面鼓励工商发展,使得商人阶级的利益与政权稳定紧密相连。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江南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货物流通更加顺畅,市场也变得更加活跃。
新政大会结束后,张煌言毫不拖延,立刻启程南下广东,着手推进两广地区的屯堡改造。
此地虽富庶,却也因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堡寨自成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抗中央的局面。
因此,改革势必触及当地宗族和豪强的利益,他们的反抗在所难免。
而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张煌言特意从北方借调了一批倪元璐的得力干将,这些人深谙官场运作和地方治理之道,能够有效地整顿地方秩序。
此外,福建的守备将军刘宗德以及负责情报工作的周世显,也奉命配合张煌言,共同肃清那些拒不合作,甚至试图负隅顽抗的地方堡寨势力。
锦衣卫的探子早已潜伏各地,随时掌握各方势力的动态,为即将到来的整顿行动提供精准的情报支持。
张煌言并非主张全面的武力镇压,他深知“杀鸡儆猴”之道,因此在行动初期,他只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打击,挑选几个最顽固、最具代表性的宗族豪强进行清剿。
对于那些积极配合的堡寨,他则采取怀柔政策,以示政权并非滥施暴力,而是愿意给顺从者一条生路。尽管如此,若有堡寨胆敢公然反抗,甚至鼓动寨民对抗朝廷,张煌言绝不会手软。
对于这些不知悔改的寨主,朝廷的军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而那些未能及时投降、迎接王师的寨民,也将面临惩罚。
新明虽不再推行大规模屠杀,但税赋和徭役的加重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宗族首领,等待他们的将是流放、迁徙,甚至终身不得归乡。
在朱慈烺看来,必须彻底铲除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真正稳定。
过去大明的失败,正是因为地方宗族和豪强盘踞各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得朝廷的政令无法有效贯彻。而新明则要吸取教训,确保地方势力无法再与中央抗衡。
随着江南工坊的兴起,工商税制的完善,两广屯堡的改造,新明政权正逐步展现出强大的统治能力。
朱慈烺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确保国家的财政、军事、社会结构能够稳步发展。 ↑返回顶部↑
这些机械不仅包括新明各地工坊原本就在使用的传统器具,还有大量来自中西方工艺书籍的改良版器械。
建设司器械处的工匠们仔细研读各类典籍,对书中记载的机械进行逐一实践和改进。他们借鉴西方水力纺织机的原理,结合本土传统的水碓、水车等设备,创造出一批适合新明生产需求的机械。
然而,由于体制初创,加之对西方机械理念的理解仍在摸索阶段,整体进展并不算快,许多工匠仍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以求找到最优的改良方案。
与此同时,地少人多的江南地区,因其丰饶的土地与发达的商业传统,成为了新明政权推进工商业改革的首选之地。
工坊建设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无数百姓的关注。这里的商业氛围浓厚,早已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商业为辅的经济模式。种地固然是最稳定的生计,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单靠务农难以支撑一家人的温饱,因此,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创收方式。而工坊的兴起,无疑为这些人提供了一条新的生路。
秋收之后,田间的农户们除了定期修缮水利设施、参加每三日一次的农兵训练外,大多选择前往建设工地打零工,以补贴家用。
许多人看准了日渐繁荣的市场,开始做起小商品买卖,贩售布匹、茶叶、干货乃至手工艺品。这些临时性的生计,成为他们在寒冬腊月获取额外收入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得以过一个稍显富足的年节。
在新明治下,各州县的经济运作也开始逐步纳入规范。工商司派遣的官员出现在各大州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设置税卡,对来往商贩的货物进行登记和征税。
与此同时,原本散乱无章、各自为政的牙行体系正式被纳入官府监管,各地商人必须通过合法渠道进行交易,避免了过去层层剥削的现象,也有效遏制了商业欺诈和投机行为。
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稳步推进,设立在松江、杭州、漳州、广州等沿海地区的四大市舶司关口正式开始运作。
商税制度的建立,使得新明政权得以从庞大的商人阶级和商业贸易中获取稳定的税收来源,支撑庞大的军队开支,确保政权稳固。
海关的设立,也有效遏制了走私现象,避免了财政流失,同时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使得新明在国际贸易中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朱慈烺深知,单靠土地税和徭役并不足以支撑国家的长期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商业潜力,让经济增长成为养兵之道。
因此,他一面加强商税征收,一面鼓励工商发展,使得商人阶级的利益与政权稳定紧密相连。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江南地区的商业日益繁荣,货物流通更加顺畅,市场也变得更加活跃。
新政大会结束后,张煌言毫不拖延,立刻启程南下广东,着手推进两广地区的屯堡改造。
此地虽富庶,却也因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堡寨自成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抗中央的局面。
因此,改革势必触及当地宗族和豪强的利益,他们的反抗在所难免。
而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张煌言特意从北方借调了一批倪元璐的得力干将,这些人深谙官场运作和地方治理之道,能够有效地整顿地方秩序。
此外,福建的守备将军刘宗德以及负责情报工作的周世显,也奉命配合张煌言,共同肃清那些拒不合作,甚至试图负隅顽抗的地方堡寨势力。
锦衣卫的探子早已潜伏各地,随时掌握各方势力的动态,为即将到来的整顿行动提供精准的情报支持。
张煌言并非主张全面的武力镇压,他深知“杀鸡儆猴”之道,因此在行动初期,他只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打击,挑选几个最顽固、最具代表性的宗族豪强进行清剿。
对于那些积极配合的堡寨,他则采取怀柔政策,以示政权并非滥施暴力,而是愿意给顺从者一条生路。尽管如此,若有堡寨胆敢公然反抗,甚至鼓动寨民对抗朝廷,张煌言绝不会手软。
对于这些不知悔改的寨主,朝廷的军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而那些未能及时投降、迎接王师的寨民,也将面临惩罚。
新明虽不再推行大规模屠杀,但税赋和徭役的加重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宗族首领,等待他们的将是流放、迁徙,甚至终身不得归乡。
在朱慈烺看来,必须彻底铲除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真正稳定。
过去大明的失败,正是因为地方宗族和豪强盘踞各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得朝廷的政令无法有效贯彻。而新明则要吸取教训,确保地方势力无法再与中央抗衡。
随着江南工坊的兴起,工商税制的完善,两广屯堡的改造,新明政权正逐步展现出强大的统治能力。
朱慈烺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确保国家的财政、军事、社会结构能够稳步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