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重炮(1 / 2)
如今,金陵城与苏州城的新式重炮厂已正式投产,其中位于金陵城北的三号炮厂尤为重要。此炮厂不仅继续生产大军急需的四磅铜炮,还能制造十二磅至二十四磅不等的铁质舰炮,供大明水师使用。
而炮厂的周边,还专门修建了火炮实验场,以便于新式火炮的测试与改进,甚至在江边还有战舰射击中心,以供水师使用。
当朱慈烺率领几位大将抵达巡查时,三号炮厂的负责人正带着一队炮兵进行试射演练。只见炮兵们分工明确,装填、瞄准、点火,动作流畅而精准,一看便知是职业士兵。
伴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一门四磅炮喷吐出火光,炮弹呼啸着击中前方的木制盾车,瞬间将其击碎。实验场上,还摆放着多种不同材质的靶标,包括披甲战兵的木制人偶、铁制盾牌等,用以测试炮弹的穿透力。
随着一次次试射,结果证明——无论是木盾还是铁盾,在四磅炮的轰击下,都难以承受太久,这一成果让朱慈烺甚感满意,说明炮厂的产品质量是达到标准的。
“不错。”朱慈烺微微颔首,说道:“战场之上,兵阵纵有精妙,亦需火器为助。朕要的,不仅是整齐划一的军阵,还要一支能够以火炮击溃强敌的劲旅。”
而炮厂的负责人廖启闻言,连忙上前禀报道:“陛下,目前四磅,十二磅,二十四磅炮的生产已经趋于稳定,预计半年内可再造数十门,足以装备大军。”
朱慈烺闻言,略微点头,但仍不满足。他看向试验场另一侧,那里正在进行的是另一项重要的实验——跳弹射击。实心炮弹,除了直接命中目标外,还可以在远距离射击时利用跳弹效应,在地面弹跳后继续造成杀伤。
这种战术在西方炮兵战法中已被广泛运用,而大明军队对其的掌握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这次试验的一个关键目标,便是在不同的射程和角度下,测试跳弹的最佳运用方式。
炮兵们按照指令,调整火炮仰角,尝试在不同距离上让炮弹首次着地后继续向前弹跳。一次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在较为坚硬的地面上,炮弹可以连续弹跳两至三次,每次弹跳后依然具备极大的杀伤力,特别适用于对密集阵列的敌军进行打击。
若能在战场上精确控制射击角度,使炮弹在敌军前排落地后弹起,贯穿其后方军阵,则可有效杀伤大量敌人,并极大地打击敌军士气。
朱慈烺目睹这一实验过程,沉思片刻后,对随行的将领们说道:“此法若能精进,必可大幅提升我军炮兵的杀伤力。日后操练炮兵时,务必要将跳弹射击纳入必训科目,并让参谋部专门编制炮兵战术手册,使战阵与炮火配合得更加紧密。”
经过这次试验,最终的结论也得以确认——四磅炮,无论是在威力、射速,还是在机动性方面,都比其他口径的火炮更适合作为野战军的主力火炮。它的便携性使得炮兵能够更快速地调整阵地,而其射程和杀伤力又足以弥补步兵方阵的火力缺陷,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补充。
朱慈烺心中已有决断,他负手而立,眺望远方,眼神坚定如铁。他知道,随着这些火炮的不断改进与量产,大明的军队将彻底摆脱传统冷兵器作战的桎梏,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朱慈烺听完工坊负责人廖启的汇报后,目光微微一凝,缓缓开口:“这些测试数据,你们是如何记录和保存的?又打算如何运用?”
四磅炮的研发虽是根据搜集到的各类资料提出的改进方案,但真正决定火炮战力的,并不仅仅是火炮本身的质量,还在于造炮技艺的传承、炮兵的训练标准化,以及未来火炮战术的总结与推广。这些,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也是大明未来能否在战场上建立优势的关键所在。
廖启拱手抱拳,语气恭敬但不失自信地回答道:“回陛下的话,这些火炮测试的数据,每一项都会有试验场的文员在现场记录,炮兵实时校对,工坊的工匠也会参与审核查验。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会组织试验场、炮队与工坊三方进行研讨,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终再编写成册,以备日后参考。”
朱慈烺听后,轻轻点了点头,但很快又问道:“那如果遇到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呢?”
廖启神色沉稳,继续说道:“造炮厂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师傅,炮队里也有身经百战的炮手,目前火炮试验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基本都能在他们的研究下找到应对之策。不过,最麻烦的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书籍资料上的错误。许多从西洋引进的铸炮与用炮书籍,在翻译时常有错漏,特别是朝廷官员翻译的一些资料,计量单位和距离频繁混用,甚至相差三四成,严重者甚至更多。”
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一丝无奈,接着说道:“就在前两天,新来的一个炮手按照书上标注的射药用量进行装填,结果差点炸膛,把自己送上西天!幸好他身边的老炮兵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人仰马翻的惨剧。”
朱慈烺闻言,眉头一挑,冷哼了一声:“如此荒谬!这些书籍,朝廷里就没人核查过吗?光凭一堆翻译错误的资料,岂不是要把我大明的炮兵往火坑里推?”廖启肉眼可见惊慌起来,当即道:“陛下,书上记录的数据并非完全错误,而是因为火药配方、炮管口径和制造材料的不同,导致用药和射击角度需要额外调整。再加上不同炮型的炮膛容积、膛压计算方式也有出入,一旦盲目照搬,轻则射程失准,重则炸膛伤人。”
朱慈烺听完,脸色沉思片刻,他明白,大明的军工要想真正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不能单纯依赖外来知识,而是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自身的军工体系。
“福建、广州两省的造炮工匠技艺精湛,造出的火炮质量也相当可靠。”朱慈烺缓缓说道:“但要让火炮体系化、标准化,仅靠匠人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终究是不够的。”
“陛下所言极是。”廖启连忙点头:“目前大明各地工坊的工匠,大多依靠师徒相授,经验丰富的匠人技艺高超,但若要让这些技艺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更棘手的是,许多工匠甚至不识字,若不先让他们掌握基础的读写能力,就难以建立标准化的制造流程。”
朱慈烺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工匠的匠艺虽然精湛,但他们长期以来依赖经验,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这就导致同样一门火炮,在不同工坊制造出来,口径、重量甚至炮管厚度都会存在微小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误差,到了战场上,很可能会影响火炮的精准度和射击稳定性。
“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规范。”朱慈烺沉声道:“不仅要设立标准的火炮尺寸、配方、装填方式,还要为炮兵编写系统的训练手册,使炮手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射击方式,而不是靠经验摸索。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匠,必须识字。”
廖启闻言,先是一怔,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陛下所虑极为周全。若不先让工匠们学会读写,即便有再好的理论,最终也只能流于纸面,难以真正落实。”
朱慈烺目光深沉,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读写,他们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量知识,否则就会犯与朝廷官员翻译书籍时相同的错误。若大明不能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工艺标准,未来的火炮发展只会陷入怪圈——火炮造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狸狐哨的装饰越来越多,然而射程、精准度、耐用性却不断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径比和模度都搞不清楚。”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满清时期的情况。在那个时代,清军曾一度依赖欧洲传教士铸造火炮,但由于没有建立真正的火炮科学体系,最终导致大炮越造越大、越造越笨重,甚至战场上还出现过开炮后炮管炸裂、自己伤己的情况。
更讽刺的是,许多火炮制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的炮口径是多少,只能靠“经验”去匹配炮弹,这样的军工体系,如何能支撑一支强军? ↑返回顶部↑
而炮厂的周边,还专门修建了火炮实验场,以便于新式火炮的测试与改进,甚至在江边还有战舰射击中心,以供水师使用。
当朱慈烺率领几位大将抵达巡查时,三号炮厂的负责人正带着一队炮兵进行试射演练。只见炮兵们分工明确,装填、瞄准、点火,动作流畅而精准,一看便知是职业士兵。
伴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一门四磅炮喷吐出火光,炮弹呼啸着击中前方的木制盾车,瞬间将其击碎。实验场上,还摆放着多种不同材质的靶标,包括披甲战兵的木制人偶、铁制盾牌等,用以测试炮弹的穿透力。
随着一次次试射,结果证明——无论是木盾还是铁盾,在四磅炮的轰击下,都难以承受太久,这一成果让朱慈烺甚感满意,说明炮厂的产品质量是达到标准的。
“不错。”朱慈烺微微颔首,说道:“战场之上,兵阵纵有精妙,亦需火器为助。朕要的,不仅是整齐划一的军阵,还要一支能够以火炮击溃强敌的劲旅。”
而炮厂的负责人廖启闻言,连忙上前禀报道:“陛下,目前四磅,十二磅,二十四磅炮的生产已经趋于稳定,预计半年内可再造数十门,足以装备大军。”
朱慈烺闻言,略微点头,但仍不满足。他看向试验场另一侧,那里正在进行的是另一项重要的实验——跳弹射击。实心炮弹,除了直接命中目标外,还可以在远距离射击时利用跳弹效应,在地面弹跳后继续造成杀伤。
这种战术在西方炮兵战法中已被广泛运用,而大明军队对其的掌握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这次试验的一个关键目标,便是在不同的射程和角度下,测试跳弹的最佳运用方式。
炮兵们按照指令,调整火炮仰角,尝试在不同距离上让炮弹首次着地后继续向前弹跳。一次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在较为坚硬的地面上,炮弹可以连续弹跳两至三次,每次弹跳后依然具备极大的杀伤力,特别适用于对密集阵列的敌军进行打击。
若能在战场上精确控制射击角度,使炮弹在敌军前排落地后弹起,贯穿其后方军阵,则可有效杀伤大量敌人,并极大地打击敌军士气。
朱慈烺目睹这一实验过程,沉思片刻后,对随行的将领们说道:“此法若能精进,必可大幅提升我军炮兵的杀伤力。日后操练炮兵时,务必要将跳弹射击纳入必训科目,并让参谋部专门编制炮兵战术手册,使战阵与炮火配合得更加紧密。”
经过这次试验,最终的结论也得以确认——四磅炮,无论是在威力、射速,还是在机动性方面,都比其他口径的火炮更适合作为野战军的主力火炮。它的便携性使得炮兵能够更快速地调整阵地,而其射程和杀伤力又足以弥补步兵方阵的火力缺陷,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补充。
朱慈烺心中已有决断,他负手而立,眺望远方,眼神坚定如铁。他知道,随着这些火炮的不断改进与量产,大明的军队将彻底摆脱传统冷兵器作战的桎梏,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朱慈烺听完工坊负责人廖启的汇报后,目光微微一凝,缓缓开口:“这些测试数据,你们是如何记录和保存的?又打算如何运用?”
四磅炮的研发虽是根据搜集到的各类资料提出的改进方案,但真正决定火炮战力的,并不仅仅是火炮本身的质量,还在于造炮技艺的传承、炮兵的训练标准化,以及未来火炮战术的总结与推广。这些,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也是大明未来能否在战场上建立优势的关键所在。
廖启拱手抱拳,语气恭敬但不失自信地回答道:“回陛下的话,这些火炮测试的数据,每一项都会有试验场的文员在现场记录,炮兵实时校对,工坊的工匠也会参与审核查验。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会组织试验场、炮队与工坊三方进行研讨,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终再编写成册,以备日后参考。”
朱慈烺听后,轻轻点了点头,但很快又问道:“那如果遇到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呢?”
廖启神色沉稳,继续说道:“造炮厂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师傅,炮队里也有身经百战的炮手,目前火炮试验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基本都能在他们的研究下找到应对之策。不过,最麻烦的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书籍资料上的错误。许多从西洋引进的铸炮与用炮书籍,在翻译时常有错漏,特别是朝廷官员翻译的一些资料,计量单位和距离频繁混用,甚至相差三四成,严重者甚至更多。”
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一丝无奈,接着说道:“就在前两天,新来的一个炮手按照书上标注的射药用量进行装填,结果差点炸膛,把自己送上西天!幸好他身边的老炮兵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人仰马翻的惨剧。”
朱慈烺闻言,眉头一挑,冷哼了一声:“如此荒谬!这些书籍,朝廷里就没人核查过吗?光凭一堆翻译错误的资料,岂不是要把我大明的炮兵往火坑里推?”廖启肉眼可见惊慌起来,当即道:“陛下,书上记录的数据并非完全错误,而是因为火药配方、炮管口径和制造材料的不同,导致用药和射击角度需要额外调整。再加上不同炮型的炮膛容积、膛压计算方式也有出入,一旦盲目照搬,轻则射程失准,重则炸膛伤人。”
朱慈烺听完,脸色沉思片刻,他明白,大明的军工要想真正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不能单纯依赖外来知识,而是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自身的军工体系。
“福建、广州两省的造炮工匠技艺精湛,造出的火炮质量也相当可靠。”朱慈烺缓缓说道:“但要让火炮体系化、标准化,仅靠匠人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终究是不够的。”
“陛下所言极是。”廖启连忙点头:“目前大明各地工坊的工匠,大多依靠师徒相授,经验丰富的匠人技艺高超,但若要让这些技艺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更棘手的是,许多工匠甚至不识字,若不先让他们掌握基础的读写能力,就难以建立标准化的制造流程。”
朱慈烺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工匠的匠艺虽然精湛,但他们长期以来依赖经验,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这就导致同样一门火炮,在不同工坊制造出来,口径、重量甚至炮管厚度都会存在微小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误差,到了战场上,很可能会影响火炮的精准度和射击稳定性。
“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规范。”朱慈烺沉声道:“不仅要设立标准的火炮尺寸、配方、装填方式,还要为炮兵编写系统的训练手册,使炮手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射击方式,而不是靠经验摸索。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匠,必须识字。”
廖启闻言,先是一怔,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陛下所虑极为周全。若不先让工匠们学会读写,即便有再好的理论,最终也只能流于纸面,难以真正落实。”
朱慈烺目光深沉,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读写,他们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量知识,否则就会犯与朝廷官员翻译书籍时相同的错误。若大明不能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工艺标准,未来的火炮发展只会陷入怪圈——火炮造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狸狐哨的装饰越来越多,然而射程、精准度、耐用性却不断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径比和模度都搞不清楚。”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满清时期的情况。在那个时代,清军曾一度依赖欧洲传教士铸造火炮,但由于没有建立真正的火炮科学体系,最终导致大炮越造越大、越造越笨重,甚至战场上还出现过开炮后炮管炸裂、自己伤己的情况。
更讽刺的是,许多火炮制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的炮口径是多少,只能靠“经验”去匹配炮弹,这样的军工体系,如何能支撑一支强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