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先民!再吏!后官!沈阁老朝堂画饼(3 / 4)
“谢陛下信任!”沈念重重拱手。
沈一贯本欲对沈念继续进行攻击,但见小万历如此向着他,便未曾再开口。
随即。
沈念道:“陛下,诸位同僚,咱们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火耗银与田赋常例之上来吧!”
“我再重申一下我的解决之策。”
“我认为,火耗银应由朝廷承担,田赋常例应无条件取消,乡里胥吏的生计问题,理应由地方州府出资解决,暂时建议在取消田赋常例的同时,对乡里胥吏的工食银直接提高一倍!”
“提高一倍?你可知……”
“听我说完!”沈一贯刚开口,便被沈念严肃的声音打断。
沈念看向沈一贯,瞪眼道:“沈侍读,入仕多年,你还没学会上官说话时下官不能插嘴吗?要不你先说,你说完,我再说!”
“下官不敢!”沈一贯连忙拱手。
这时,许多官员才意识到当下的沈念已是内阁阁臣,不是那个能被官员随意弹劾的翰林官了。
沈念虽年轻,但阁臣气场远比申时行与王锡爵要足。
沈念缓了缓后,继续道:“我之所以有此主张,源于两个数据。”
“其一,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究竟会损失多少白银?”
“以去年全国田赋折银来算,约有六百万两,若火耗银加收三成,便是一百八十万两,但朝廷并非损失了一百八十万两银。火耗银之七成都被地方官府挪用或作为官吏常例,国库损失最多为五十万两银。”
“其二,对乡里胥吏之工食银提高一倍,每个州府将要额外支出多少白银?”
“一县之胥吏,包括三班六房、门子、库子、轿夫等,多为百人左右,工食银平均每人每年三到六两,依照五两来算,一年便是五百两。一个州府除直隶州外,每个州约有五到十个县,就算是十个县,总计也不过是五千两工食银,即翻倍后,平均一个州府每年需要额外支出两千五百两白银。”
“诸位同僚都可以在心里算一算,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年损失五十万两银,但朝廷使得州府出银帮扶乡里胥吏,出银绝对高于五十万两白银。”
“看似最亏的是地方州府,但地方州府常例项甚多,每年拿出两千五百两银根本毫无难度,若有难度,可向上面的布政司申请,布政司无钱可向朝廷申请,当然,我相信地方是能够拿出来的,因为他们不想朝廷将他们的进项彻查一遍!”
“这两个数据足以能够说明,朝廷完全可以承担火耗银的损失,地方州府完全有能力帮助乡里胥吏提高薪酬,使得工食银翻倍!”
作为户部官,沈念擅长的自然是拿数据说话。
“确定朝廷有钱这样做后,我再讲一讲朝廷这样做有何好处?到底值不值得?”
“其一,得民心,得乡里胥吏之心。”
“自古以来,火耗皆是百姓出,而今朝廷总揽,外加禁止收取田赋常例,足以使得底层百姓的年收入翻倍,如此,百姓怎能不感激朝廷,怎能不感激新政!”
“至于胥吏,常例毕竟是见不得人的收入,而今朝廷将工食银翻倍,一方面是感谢他们在全国丈田时的付出,另一方面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为朝廷当差值得拥有更高的收入,以后还将会更高!”
“其二,从长远计,此举有尧舜之风。”
“诸位同僚想必已看出,我之主张,最利百姓,其次是胥吏,而暂时牺牲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利益。此等格局,试问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此举是在真正贯彻圣人所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新政改革若想成功,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此番举措若列于下期的《万民民鉴》之上,全国宣扬,百姓如何看,天下读书人如何想?他们会不会愿意为新政,为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年之后,后世之人会不会夸赞大明这一朝是君明臣贤,政通人和!”
君明臣贤四个字,使得小万历与诸多官员都抬起头来。 ↑返回顶部↑
沈一贯本欲对沈念继续进行攻击,但见小万历如此向着他,便未曾再开口。
随即。
沈念道:“陛下,诸位同僚,咱们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火耗银与田赋常例之上来吧!”
“我再重申一下我的解决之策。”
“我认为,火耗银应由朝廷承担,田赋常例应无条件取消,乡里胥吏的生计问题,理应由地方州府出资解决,暂时建议在取消田赋常例的同时,对乡里胥吏的工食银直接提高一倍!”
“提高一倍?你可知……”
“听我说完!”沈一贯刚开口,便被沈念严肃的声音打断。
沈念看向沈一贯,瞪眼道:“沈侍读,入仕多年,你还没学会上官说话时下官不能插嘴吗?要不你先说,你说完,我再说!”
“下官不敢!”沈一贯连忙拱手。
这时,许多官员才意识到当下的沈念已是内阁阁臣,不是那个能被官员随意弹劾的翰林官了。
沈念虽年轻,但阁臣气场远比申时行与王锡爵要足。
沈念缓了缓后,继续道:“我之所以有此主张,源于两个数据。”
“其一,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究竟会损失多少白银?”
“以去年全国田赋折银来算,约有六百万两,若火耗银加收三成,便是一百八十万两,但朝廷并非损失了一百八十万两银。火耗银之七成都被地方官府挪用或作为官吏常例,国库损失最多为五十万两银。”
“其二,对乡里胥吏之工食银提高一倍,每个州府将要额外支出多少白银?”
“一县之胥吏,包括三班六房、门子、库子、轿夫等,多为百人左右,工食银平均每人每年三到六两,依照五两来算,一年便是五百两。一个州府除直隶州外,每个州约有五到十个县,就算是十个县,总计也不过是五千两工食银,即翻倍后,平均一个州府每年需要额外支出两千五百两白银。”
“诸位同僚都可以在心里算一算,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年损失五十万两银,但朝廷使得州府出银帮扶乡里胥吏,出银绝对高于五十万两白银。”
“看似最亏的是地方州府,但地方州府常例项甚多,每年拿出两千五百两银根本毫无难度,若有难度,可向上面的布政司申请,布政司无钱可向朝廷申请,当然,我相信地方是能够拿出来的,因为他们不想朝廷将他们的进项彻查一遍!”
“这两个数据足以能够说明,朝廷完全可以承担火耗银的损失,地方州府完全有能力帮助乡里胥吏提高薪酬,使得工食银翻倍!”
作为户部官,沈念擅长的自然是拿数据说话。
“确定朝廷有钱这样做后,我再讲一讲朝廷这样做有何好处?到底值不值得?”
“其一,得民心,得乡里胥吏之心。”
“自古以来,火耗皆是百姓出,而今朝廷总揽,外加禁止收取田赋常例,足以使得底层百姓的年收入翻倍,如此,百姓怎能不感激朝廷,怎能不感激新政!”
“至于胥吏,常例毕竟是见不得人的收入,而今朝廷将工食银翻倍,一方面是感谢他们在全国丈田时的付出,另一方面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为朝廷当差值得拥有更高的收入,以后还将会更高!”
“其二,从长远计,此举有尧舜之风。”
“诸位同僚想必已看出,我之主张,最利百姓,其次是胥吏,而暂时牺牲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利益。此等格局,试问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此举是在真正贯彻圣人所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新政改革若想成功,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此番举措若列于下期的《万民民鉴》之上,全国宣扬,百姓如何看,天下读书人如何想?他们会不会愿意为新政,为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年之后,后世之人会不会夸赞大明这一朝是君明臣贤,政通人和!”
君明臣贤四个字,使得小万历与诸多官员都抬起头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