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典(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435章 典
  “他们想罢工?”罗恩满脸古怪。
  “是,我在餐馆里偶然听到的,本地工人组织。”
  “啧啧,看来是我对他们太好了。”罗恩挑眉。
  “苏尔先生,这里不是北方邦,愚昧的乡下人根本不知道您是怎么样的存在。”
  “难怪雷迪家族的钢铁厂,都喜欢使用外地人。本地人太不礼貌了,总是想搞幺蛾子。”
  “他们想依仗工会制衡工厂,然后再为自己牟取好处。”德瓦拉姆解释道。
  这里面的事,他门清。罢工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工会的人会不断的要求涨薪或者改善工作环境。
  真以为这些人是代表着无产阶级?扯淡!
  在印度绝对不可能,一个种姓制的国家,谈个屁的无产阶级。
  所谓的工会就是一帮蛀虫,如果放任他们做大,工厂的很多生产活动都会开展不下去。
  “我本来还想着把工厂的运营正规化,提供保险、医疗这些福利,新宿舍也在规划,但是现在我倒不急了。”
  “我会搞定的,苏尔先生。”德瓦拉姆大包大揽。
  “你打算怎么做?”
  “借助马尔达劳工的力量。”
  “嗯?”罗恩不明所以。
  “这是酷瑟尔附近,非常特殊的存在。”
  德瓦拉姆最近走访了很多地方,他逐渐认识到这片工业园区的工人成分非常复杂。
  首先最多的就是乡下人、穷人,或者也可以称他们为农民工。
  过去二十年里印度发生的变化,对于这些穷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残酷的。
  尽管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的人数增多了,中产阶级中的追随者也多了。
  但是印度穷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即便是有一点儿改善也是微乎其微。
  经济学家、官员、富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印度的农村几十年来几乎在原地踏步。
  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在极力美化数据、瞒报贫穷人数和贫穷程度,但公布出来的事实依旧触目惊心。
  按照公开的调查报告,印度国内的日均消费不足20卢比(45美分)的人数为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7%。
  这一庞大群体内的多数人,从事的是政策制定者口中所谓的“无组织的”或者“非正规”的行业。
  即工作没有规律性,工作条件非常残酷,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以及同上层流动的机会。
  他们就是农民,只能不停地游荡在他们长大的农村地区,或者打工的城市、城乡结合部。
  人们默认把农民工、童工和合同工一起视为那些从事“非正规”行业人群的最底层。
  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超长的劳动时间、社会孤立、超低工资以及严重缺乏基本设施之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