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为往圣继绝学者为生民立命(2 / 7)
郭攸之忙躬身作答:
“回丞相,据耆老所言,今春较之往年降雨多六成有余,且降雨恰在麦苗返青时节。”
“正是如此。”丞相颔首。
“去岁干旱,令蝗虫集中产卵,今年春雨,又使得各地荒草疯长,为蝗蝝提供了充足草食。”
丞相言及此处,复又伸手指向身前这片蝗蝝遍生的芜地:
“这些蝗蝝不断孵化,又逢此间草食充足,便循其本能不断聚集,倘不能察觉,又或察之不理,待它们蜕皮数次,长出双翅,便是遮天蔽日挡无可挡之势了。”
陈祗闻得此言,不由心悸不安。
他治理临晋半年,剿匪安民,设立农庄,好不容易才让这片贫瘠之地恢复些许生机,不负陛下所托,难道竟要毁于蝗祸?
“依丞相之见,如今蝗祸到了何种地步?可能挽救?”
丞相沉默片刻,再次弯腰仔细观察那些蝗蝝的状态,起身后又环顾了这片被蝗蝝啃食的荒草地,最后才沉声答曰:
“蝗蝝已聚集成团,且正蜕皮,已到了防治蝗祸的最后关头,务必于四月中旬、麦禾灌浆前尽可能多地将蝗蝝扑杀,否则恐怕半个关中俱要被蝗灾波及。”
姜维闻此,神色陡然一凛。
经与天子东巡一月,经由丞相手把手教导半年,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急功近利,只知于战场打杀、建功立业的凉州上士了。
大汉终究不似曹魏,有七州之地可以随便折腾。
尤其关中,就指着今年夏收麦、秋收豆后自给自足,不用再从蜀中、汉中运粮食过来。
丞相刚刚虽然估计可能半个关中会被蝗灾波及,但须知道,郑国渠与长安漕渠灌溉的数万顷良田,便是这所谓的半个关中。
这是关中精华之地。
一旦今年夏收出现问题,没有三年时间,不论是朝廷还是关中百姓都绝对缓不过来。
三年。
国家有几个三年?
更重要的是,曹魏据七州之地,一旦让他缓过气来,用这三年时间扩大农业、兵工等各方面的产能,那么大汉拿什么跟他们比拼国力?
今年务必不能出现蝗灾。
这大概便是为何丞相甫一收到陈祗上报的消息,便急匆匆自长安赶赴临晋的缘故了。
关中治蝗之事,事关大汉国本。
就在郭攸之、姜维皆面有忧色,诸葛瑾也若有所思之时,临晋令陈祗却问道:“丞相,也就是说我们仍有一月时间?”
丞相闻言见状,面带赞许地再次端详了一番这个赴任以来让他屡屡感到讶异的天子近臣,最后颔首:“然也,还有时间。
陈祗身侧,来自农庄的刘老汉听着这位儒雅高大的贵人竟对农事、蝗情如此通晓,本就诧异。
一开始闻得众人唤这儒雅贵人为『丞相』之时,更以为自己听错,可不曾想竟一而再再而三听到『丞相』二字,此刻终于惊为天人。
颤声问道:“这位、这位就是我大汉的诸葛丞相?丞相竟亲至这乡野边陲之地来看区区蝗虫?”
众人闻得此言,见得此状,面有两分笑意之时,丞相却是转向农庄耆老,脸上挂了一抹悲天悯人之色: ↑返回顶部↑
“回丞相,据耆老所言,今春较之往年降雨多六成有余,且降雨恰在麦苗返青时节。”
“正是如此。”丞相颔首。
“去岁干旱,令蝗虫集中产卵,今年春雨,又使得各地荒草疯长,为蝗蝝提供了充足草食。”
丞相言及此处,复又伸手指向身前这片蝗蝝遍生的芜地:
“这些蝗蝝不断孵化,又逢此间草食充足,便循其本能不断聚集,倘不能察觉,又或察之不理,待它们蜕皮数次,长出双翅,便是遮天蔽日挡无可挡之势了。”
陈祗闻得此言,不由心悸不安。
他治理临晋半年,剿匪安民,设立农庄,好不容易才让这片贫瘠之地恢复些许生机,不负陛下所托,难道竟要毁于蝗祸?
“依丞相之见,如今蝗祸到了何种地步?可能挽救?”
丞相沉默片刻,再次弯腰仔细观察那些蝗蝝的状态,起身后又环顾了这片被蝗蝝啃食的荒草地,最后才沉声答曰:
“蝗蝝已聚集成团,且正蜕皮,已到了防治蝗祸的最后关头,务必于四月中旬、麦禾灌浆前尽可能多地将蝗蝝扑杀,否则恐怕半个关中俱要被蝗灾波及。”
姜维闻此,神色陡然一凛。
经与天子东巡一月,经由丞相手把手教导半年,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急功近利,只知于战场打杀、建功立业的凉州上士了。
大汉终究不似曹魏,有七州之地可以随便折腾。
尤其关中,就指着今年夏收麦、秋收豆后自给自足,不用再从蜀中、汉中运粮食过来。
丞相刚刚虽然估计可能半个关中会被蝗灾波及,但须知道,郑国渠与长安漕渠灌溉的数万顷良田,便是这所谓的半个关中。
这是关中精华之地。
一旦今年夏收出现问题,没有三年时间,不论是朝廷还是关中百姓都绝对缓不过来。
三年。
国家有几个三年?
更重要的是,曹魏据七州之地,一旦让他缓过气来,用这三年时间扩大农业、兵工等各方面的产能,那么大汉拿什么跟他们比拼国力?
今年务必不能出现蝗灾。
这大概便是为何丞相甫一收到陈祗上报的消息,便急匆匆自长安赶赴临晋的缘故了。
关中治蝗之事,事关大汉国本。
就在郭攸之、姜维皆面有忧色,诸葛瑾也若有所思之时,临晋令陈祗却问道:“丞相,也就是说我们仍有一月时间?”
丞相闻言见状,面带赞许地再次端详了一番这个赴任以来让他屡屡感到讶异的天子近臣,最后颔首:“然也,还有时间。
陈祗身侧,来自农庄的刘老汉听着这位儒雅高大的贵人竟对农事、蝗情如此通晓,本就诧异。
一开始闻得众人唤这儒雅贵人为『丞相』之时,更以为自己听错,可不曾想竟一而再再而三听到『丞相』二字,此刻终于惊为天人。
颤声问道:“这位、这位就是我大汉的诸葛丞相?丞相竟亲至这乡野边陲之地来看区区蝗虫?”
众人闻得此言,见得此状,面有两分笑意之时,丞相却是转向农庄耆老,脸上挂了一抹悲天悯人之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