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为往圣继绝学者为生民立命(5 / 7)
“弟耕于南阳时,未遇大蝗。
“入蜀之后,蜀中亦少此患。”
诸葛瑾闻言,脸上讶异:“既未曾亲历,弟日间在大河荒滩上何以对那蝗虫习性,及掘壕、布围、饲鸡鸭等诸般灭蝗之法如此谙熟?莫非是已有人献策?”
丞相一笑,放下汤勺:
“非也。
“蝗虫习性与诸般治蝗之法,皆建安十三年,先帝屯兵新野,北拒曹操之时,弟于新野南境一处名为新乡之地,闻乡民所言。
“彼时新乡乡人与弟言,其乡里祖祖辈辈每遇蝗起,便以如此诸法应对。
“虽不能尽绝蝗患,但所保禾苗总比他处为多。
“更紧要者,新野别处每逢大蝗之时,常有易子而食之惨剧,唯独新乡一带,百姓靠这些捕来的蝗虫,混合些许粮粟,制成饼饵羹汤,艰难度日,活人最多。
“亮当时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只觉此乃百姓活命之智,不可或忘,不想,今日弟在关中,竟真用上此法。”
诸葛瑾恍然又讶异。
原来弟弟如此娴熟的治蝗之策,竟是源自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民间见闻吗?
片刻后,他目光再次落在案上蝗饼蝗羹上,犹豫着问:
“这蝗虫当真可食?
“昔年在琅琊时,你尚年幼,曾有蝗群过境。
“有飞鸟啄食蝗虫,倒毙田间。
“乡人皆云,此乃天虫,身携神毒故也。”
“兄长却是多虑了。”丞相摇头笑了笑,语气平和。
“那新乡百姓世代如此,道只须以沸水烹煮透彻,便无毒害,亮今日食之,亦不觉有异。”
他夹起一只羹中蝗虫,递向诸葛瑾,“兄长不妨一试?”
诸葛瑾看着弟弟筷尖那形态仍依稀可辨的虫子,喉头滚动一下,终究是没能动筷。
“孔明,你堂堂一国宰衡,便欲以身作则,示天下以俭朴,布衣粗食已是足够,何至于…何至于非要亲尝此等非常之物?”
其人话语中,带着士大夫固有的洁癖与对蝗虫非常之物的排斥。
丞相闻兄此言,脸上笑意渐渐敛去,却是放下筷子正视兄长:“食蝗总比食人好。
“食蝗污秽,难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便不污秽?”
诸葛瑾至此浑身一震,被问得哑口无言,怔怔地看着弟弟。
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乃是人间至惨之象。
沉默在兄弟间蔓延。
良久之后,诸葛瑾才回过神来,避开弟弟的目光,转而望向窗外沉沉夜色。 ↑返回顶部↑
“入蜀之后,蜀中亦少此患。”
诸葛瑾闻言,脸上讶异:“既未曾亲历,弟日间在大河荒滩上何以对那蝗虫习性,及掘壕、布围、饲鸡鸭等诸般灭蝗之法如此谙熟?莫非是已有人献策?”
丞相一笑,放下汤勺:
“非也。
“蝗虫习性与诸般治蝗之法,皆建安十三年,先帝屯兵新野,北拒曹操之时,弟于新野南境一处名为新乡之地,闻乡民所言。
“彼时新乡乡人与弟言,其乡里祖祖辈辈每遇蝗起,便以如此诸法应对。
“虽不能尽绝蝗患,但所保禾苗总比他处为多。
“更紧要者,新野别处每逢大蝗之时,常有易子而食之惨剧,唯独新乡一带,百姓靠这些捕来的蝗虫,混合些许粮粟,制成饼饵羹汤,艰难度日,活人最多。
“亮当时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只觉此乃百姓活命之智,不可或忘,不想,今日弟在关中,竟真用上此法。”
诸葛瑾恍然又讶异。
原来弟弟如此娴熟的治蝗之策,竟是源自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民间见闻吗?
片刻后,他目光再次落在案上蝗饼蝗羹上,犹豫着问:
“这蝗虫当真可食?
“昔年在琅琊时,你尚年幼,曾有蝗群过境。
“有飞鸟啄食蝗虫,倒毙田间。
“乡人皆云,此乃天虫,身携神毒故也。”
“兄长却是多虑了。”丞相摇头笑了笑,语气平和。
“那新乡百姓世代如此,道只须以沸水烹煮透彻,便无毒害,亮今日食之,亦不觉有异。”
他夹起一只羹中蝗虫,递向诸葛瑾,“兄长不妨一试?”
诸葛瑾看着弟弟筷尖那形态仍依稀可辨的虫子,喉头滚动一下,终究是没能动筷。
“孔明,你堂堂一国宰衡,便欲以身作则,示天下以俭朴,布衣粗食已是足够,何至于…何至于非要亲尝此等非常之物?”
其人话语中,带着士大夫固有的洁癖与对蝗虫非常之物的排斥。
丞相闻兄此言,脸上笑意渐渐敛去,却是放下筷子正视兄长:“食蝗总比食人好。
“食蝗污秽,难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便不污秽?”
诸葛瑾至此浑身一震,被问得哑口无言,怔怔地看着弟弟。
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乃是人间至惨之象。
沉默在兄弟间蔓延。
良久之后,诸葛瑾才回过神来,避开弟弟的目光,转而望向窗外沉沉夜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