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银行的起步(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个1800平方米,陈光良真的是毫不犹豫买下。
  主要是,他有一点攀比的心理,像是刘鸿生在四川中路建了一幢‘企业大厦’,总投资在上百万的华夏企业银行大楼;再过两三年,杜月笙又在河南中路投资两百万大洋,建立中汇大楼。
  开银行,比的是信誉,一座高质量的优质银行大楼,便是妥妥的信誉。
  宁波路52号这幅地皮,占地1200平方,投资个七八层的建筑物,预计也就是总投资80万。
  最近陈光良赚了不少钱,一时间胃口大了起来。
  “老板,那边的地皮好寻是好寻,一年总归有优质的大地皮放出来。只要你愿意等,后面肯定有更大的。”
  陈光良马上说道:“就是不能等,替我约业主,就这幅地皮。”
  稍微小一点也无妨,毕竟他也没有想将银行发展到何种程度。
  但特别是时间,非常的紧张。
  这幅地皮拿下来后,包括设计在内,要一年时间竣工。
  陈光良开银行的目的,也是方便以后转移资产,等到1937年,将总部转移到香港;等到1941年,将资产存到美国去。
  这样一来,他的银行便可以顺利度过那几年时间,前世东亚银行的简东浦,不就是这样操作的么!
  决定买地皮后,陈光良也盘算了一下资产。
  这幢大厦投资80万~90万,平安银行初始的资金是100万,相当于他得准备190万。
  此次他在纱期货赚了50万,再加上出售东方报社的8万,加上他原本办银行准备的100,也有160万的样子。
  还差点!
  他钱倒是多,基本都是标金,包括最早投资的200万标金(当前价值210多万),以及从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抵押贷款’35万英镑都换成了标金(价值700多万两白银)(目前1英镑=3.8美金=15.5两白银)。
  陈光良算了一下,虽然他现在只有158万大洋,但建筑费又不是一次性支出,应该没有问题的。而且以他的信誉,再借点也是没有问题的。
  主要是,他旗下的企业刚刚抽走15万去捐款,短时间也拿不出更多的流动资金来。
  不过虽然他的资金如此‘紧张’,也是他舍不得动用自己的‘标金(10两黄金一根的大黄鱼)’这个原因,不然他资金肯定是非常充裕的。
  几日后,陈光良买下宁波路52号物业(占地1亩8分地),代价是40万大洋。
  接下来,自然是准备向工部局申请重建,同时邀请华人设计师庄俊进行设计。
  在四川中路的一间写字楼里,‘平安银行’的临时写字楼坐落在此,这里是行政部门,楼下还租赁了一个门面,作为银行总行;另外,平安银行还在愚园路的东方报业大厦一层,开设一家分行。
  初期规模大致如此!
  当然,平安银行要下个月(11月)才开业,初始资本100万。
  会议室里,陈光良听取了总经理夏高翔、协理叶熙明、储蓄部经理秦伯厚、项目部经理(贷款)王亚新、会计部经理、出纳部经理、总务部经理等人的筹备工作汇报。
  此次会议,甚至连三位‘跑街先生’(外勤营业员)——陈永琪、葛平甫、陈承宗,也出席了会议,他们是从其它银行‘调’来的,手中有一些工商客户关系。
  会议室有差不多有十七八人的样子,而此时平安银行已经招募到三十多人,管理层和职员已经基本到位。
  上层管理层主要是一个总经理、一个协理,五个部门的经理。
  夏高翔开口说道:“目前平安银行的章程、管理机构、门市的安排已经到位,接下来将是培训门市员工的服务水平.在保险柜方面,我们租借了上海储蓄商业银行的十个保险柜作为备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