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我想起高兴的事(10 / 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六哥儿,你就老实处理一县政务,好好积攒经验。”
  “不要小看了一县之地,人人都言,治国安邦,一县之才足以。”
  “人人都说我宋煊有才,可纵然就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县,靠我自己也无法治理。”
  “个别的能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大汉之治在简,大宋之治在详。”
  “所以在这开封县,我已经把这些吏员衙役都团结在我的身边如臂使指。”
  “就算其中夹杂着什么其余势力的眼线,对我而言也并无大碍,大部人能执行我的指令就成。”
  “这一点,你将来真正亲政的时候,能够运用出来,就能处理大部分政务了,其余的就需要更加费心。”
  赵祯听着宋煊的悉心教导,这些大娘娘以及一些儒家老师,从来没有教过他的。
  要不然赵祯如何愿意跟着宋煊屁股后混呢。
  因为真的能学到一些知识。
  “十二哥的意思是我要善于用人,而不是把所有的事都堆在我自己的头上。”
  “当然。”
  宋煊觉得赵祯纵然勤政,可也比不过朱元璋,甚至都比不过崇祯皇帝。
  就算朱由检是瞎忙碌,下面大臣给他汇报的奏疏,都不是完全真实的情况。
  但也是能控制一些大臣的,至少真能搞死他们。
  “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宰相啊?”
  宋煊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除了要互相掣肘之外,就是真的为官家分忧,天下那么多事情要处理,官家日夜不休,也干不完差事。”
  赵祯深以为然的点头,因为他们赵宋是真的把皇帝当成一种职业。
  像他爹那样,虽然也处理朝政,但大多都是手下的能臣处理的。
  “对,这也是朝廷为什么要鼓励科举取士的缘故。”
  “六哥儿,你今后看事要学会辩证的去看,而不是只看见好处而不是坏处。”
  宋煊也没有教育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的话,作为皇帝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的。
  “大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需要精通经史子集、策论、诗赋才能中榜,但是大家的基层实务能力普遍不足,犹如你目前的状态一个样。”
  “不要以为我能治理好,其余人就能治理好,毕竟像我这样的人才是少数。”
  赵祯嘴角含笑,十二哥这算是自夸吗?
  傲气里却不夹杂着鄙夷,这种情绪,赵祯觉得自己都把握不好。
  “行,那我记住了。”
  赵祯拿起一旁的名册,还想要问,齐乐成在门口开口道:
  “大官人,宫里的杨太监又来了,在大堂候着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