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吃进嘴里的饼(4 / 16)
“可是我听说辽国的皇帝已经老了,再出征几乎没什么可能。”
张方平接了句话茬:
“尤其是他亲率五十大军去打西夏人都战败了,怎么会有胆子与我大宋开战呢?”
“你们都误会了契丹人了。”
宋煊指了指对岸的那些契丹人道:
“他们这个群体最希望宋辽两国开战的,往往不是面上咋咋唬唬的契丹人,反而是在辽朝当官的汉人。”
“为何?”
李紘大为不解。
虽然他们在辽国为官,可是大家都是同宗同种的,何必如此仇视呢?
“李御史,燕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都想得到,所以都对此地百姓颁布了有利政策,对不对?”
“是啊。”
宋煊进一步解释道:
“隨著韩德让死去,汉人在辽国的处境不升反降,他们自是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
“怎么提高呢?”
“参加科举啊。”
张方平是知道大辽也举办科举的。
“我听耶律庶成说契丹人皆以参加科举为耻辱,他的亲侄儿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却被他爹公然抽了两百鞭子。”
“啊?”
这下子连李紘都有些崩不住了。
这在大宋是根本无法想像的一件事。
“为何?”
“从大辽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契丹人参加过科举,还考中了,这是契丹人的耻辱。”
“他们契丹人用不著参加科举就能为官,乃是大唐那种世家子弟模式,只要你祖辈是当官的,子子孙孙都能当官。”
“像你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在燕云之地家族势力不强,也没机会学习参加科举。”
这一点李紘也是感同身受,在大唐就算你有才,可不是五家七姓出身,很难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宋煊又指了指对岸的契丹人:
“如今宋辽两国和平相处,这些汉人在大辽的统战价值再不断的下降。”
“若是发生战事,他们必定会再次受到辽主的重视,如何能不盼望著战爭?”
“有道理。”张方平也连连点头。
“不错,是这个意思。” ↑返回顶部↑
张方平接了句话茬:
“尤其是他亲率五十大军去打西夏人都战败了,怎么会有胆子与我大宋开战呢?”
“你们都误会了契丹人了。”
宋煊指了指对岸的那些契丹人道:
“他们这个群体最希望宋辽两国开战的,往往不是面上咋咋唬唬的契丹人,反而是在辽朝当官的汉人。”
“为何?”
李紘大为不解。
虽然他们在辽国为官,可是大家都是同宗同种的,何必如此仇视呢?
“李御史,燕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都想得到,所以都对此地百姓颁布了有利政策,对不对?”
“是啊。”
宋煊进一步解释道:
“隨著韩德让死去,汉人在辽国的处境不升反降,他们自是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
“怎么提高呢?”
“参加科举啊。”
张方平是知道大辽也举办科举的。
“我听耶律庶成说契丹人皆以参加科举为耻辱,他的亲侄儿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却被他爹公然抽了两百鞭子。”
“啊?”
这下子连李紘都有些崩不住了。
这在大宋是根本无法想像的一件事。
“为何?”
“从大辽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契丹人参加过科举,还考中了,这是契丹人的耻辱。”
“他们契丹人用不著参加科举就能为官,乃是大唐那种世家子弟模式,只要你祖辈是当官的,子子孙孙都能当官。”
“像你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在燕云之地家族势力不强,也没机会学习参加科举。”
这一点李紘也是感同身受,在大唐就算你有才,可不是五家七姓出身,很难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宋煊又指了指对岸的契丹人:
“如今宋辽两国和平相处,这些汉人在大辽的统战价值再不断的下降。”
“若是发生战事,他们必定会再次受到辽主的重视,如何能不盼望著战爭?”
“有道理。”张方平也连连点头。
“不错,是这个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