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要下海先憋气(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尽量想象,大学生的优势就在这,能在脑海里形成思维,而不是立刻抗拒抵御。
  远洋集团的人也陷入深思。
  让卫东干脆打比方:“大家就当这是战争中源源不断的弹药吧,抗日战争为什么鬼子难打,就是他们有工业化做支撑,有完整的武器供应,有飞机大炮坦克这些那时候我们没有的铁疙瘩,所以只能用人命去填,现在飞机大炮坦克我们有了,可别人不会等你,一台进口的卫生巾自动流水线上,二十个工人顶我们普通线一千人,一台岸机可以替代四千倍船舶装卸工人的效率,就问这种效率可怕不。”
  全场大学生都沉默了,但眼里都充满了希望的火苗。
  让卫东也没让大家失望:“可缺点也许就是优点,我们现在的落后,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差距,清楚了方向,我们就能后发先至的直扑最新模式,当大量国外码头哪怕意识到集装箱重要性,犹豫掂量升级换代的成本时候,我们可以避开一代代发展更迭,一步到位的直接从最先进,或者最成熟的次先进开建,然后凭借我们庞大的体量优势,逐渐获取胜利。”
  这时候的已经有些人听懂的开始惊喜!
  思路还可以这样吗?
  天地良心,让卫东说这番话,真的只是针对集装箱。
  这玩意儿在他当保安的时候都从来没接触过。
  百分百的外行。
  但自从老方拉了他去参与码头建设,国集发展,才逐渐跟港商们在这块儿打磨交手。
  可能天眼唯一的指向,就是那些小视频中装得都要溢出来的集装箱巨轮,给他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实际上这会儿散货船在全世界也是主流,国远的选择没有前瞻性,但在这会儿也没啥大错。
  算错有错着吧。
  有点矫枉过正的过度强调了集装箱的重要性和未来。
  给国远这帮人,以及全场所有大学生,甭管哪个专业都留下了刻板印象。
  “我的看法来源当然是因为新坡加的发展,对比hk和内地,国内在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船舶上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而我之前讲过的各种门类,沿海地区正在蓬勃发展的各种外贸生产、三来一补产业,最终都是要将无数中国制造,输送到全世界,那就意味着巨大的运输量,这时候效率才是决定我们能不能获胜的法宝了。”
  “所以这时候再问问大家,粤州到鹏圳修建高速公路,鹏圳建立巨大的集装箱码头,知道作用跟目的了吗?”
  这已经是个前后逻辑问题。
  既然改革开放,那就意味着对外商贸增多,那么必然会加大海上贸易。
  以前主要是各种煤、铁、油矿藏,粮、豆、食品原料运输的国远船舶,当然是用散货船合适。
  无论进出口,都是散货船打主力。
  但如果转变成工业制品,那就是集装箱的历史舞台了。
  要认定国产工业品会海量的朝着全世界出口运输,才会把宝压在集装箱和相关码头、船舶上。
  让卫东说的是集装箱。
  可这上万人都是大学师生,平京各部委单位的有识之士。
  由此延伸开的思路,就不仅限于集装箱,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有落后的产业,并不可怕,只要学会了这招先合作合资跟进,搞懂确认没问题了,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利用我们庞大的体量优势逐渐获取胜利。
  反正现场有些人表情已经骇然。
  三四十年后所有网民,习以为常的那句“弯道超车”,其实哪有那么多便捷,都是无数人凝结汗水,各学科慢慢积累到最后才有厚积薄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