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锦绣江山(3 / 4)
乞乞仲象当即传下命令,由他和烈骨等六位酋长,率领靺鞨主力大军,走丸都山,直奔平壤。
祚荣和野勃则前往倭岛,调五万军队过海,作为后续支援部队。
靺鞨人对倭岛最不满的地方,就是每次来回,都需要穿过一片海峡,导致浪费大量时间。
靺鞨人不喜坐船,只喜骑马。
野勃尤其厌恶坐船,这是他第一次坐船,就晕船了,吐得稀里哗啦。
祚荣拍着他后背,笑道:“让你以前熟悉一下坐船,你不听,如今闹出笑话了吧。”
野勃喘着粗气,道:“等打下高句丽后,咱们还可以继续侵入大唐,占据营州、契丹等地,以后谁还去倭岛?用不着坐船!”
祚荣一想也是,只要打下高句丽,继续侵入大唐,那是顺理成章之事。
大唐到时候内忧外患,很可能分裂,靺鞨趁机占据中原的锦绣江山,也未可知。
想到此处,不由怦然心动。
靺鞨人击败唐军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新罗。
新罗庙堂听了此消息后,跟自家打了胜仗一样,兴高采烈,新罗王还特意下旨,沐假一日,举国欢庆!
先前新罗虽也击退了大唐进攻,其实心中门儿清,知道打败的不过是百济降兵,对大唐依然不敢轻视。
此战过后,金春秋不断从各地征调军队,前往管山城增援,防止唐军再来。
如今唐军败给靺鞨人,这充分说明大唐内部确实出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新罗人自然不会错过。
金元述派人送来请奏,希望亲自领兵,攻打熊津都督府,替新罗收复百济地区!
金春秋看到这份请奏后,也动了心,赶忙召集众人商议。
金法敏兴奋的道:“父亲,唐人已经不行了,趁此机会,需得赶紧打下百济,然后再向北侵吞高句丽地区!”
金春秋连连点头,朝金庾信问:“大将军觉得呢?”
金庾信沉声道:“眼下局势不明,应该静观其变。”
金法敏急道:“不能再等了,若是动作慢了,高句丽可就都被靺鞨给吞了!”
金仁问忽然道:“父亲,我以为眼下正是与大唐谈判的机会,可以派人前往安东都护府,向大唐提议,只要他们不再让我们迁移至瀛州岛,我们就帮他们对付靺鞨人!”
金春秋怒道:“是让你来参加集议的?左右,给我把他轰出去!”
“父亲,这可是最后一次机会啊!”金仁问大喊着,被侍卫们轰出了大殿。
“当初真不该让他质留长安。”
金春秋冷哼一声,目光一扫,缓缓道:“就按照元述将军和太子之言,立刻出兵百济,打高句丽的事,可以以后再说,三韩必须统一!”
随着金春秋命令下达,整个新罗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金元述更是个急性子,第一批粮草运送过去后,便领兵跨过边境线,侵入熊津都督府境内!
金春秋听说后,也没有反对,只传令文官们,多从各地征调粮草和民力,尽快给大军输送补给。 ↑返回顶部↑
祚荣和野勃则前往倭岛,调五万军队过海,作为后续支援部队。
靺鞨人对倭岛最不满的地方,就是每次来回,都需要穿过一片海峡,导致浪费大量时间。
靺鞨人不喜坐船,只喜骑马。
野勃尤其厌恶坐船,这是他第一次坐船,就晕船了,吐得稀里哗啦。
祚荣拍着他后背,笑道:“让你以前熟悉一下坐船,你不听,如今闹出笑话了吧。”
野勃喘着粗气,道:“等打下高句丽后,咱们还可以继续侵入大唐,占据营州、契丹等地,以后谁还去倭岛?用不着坐船!”
祚荣一想也是,只要打下高句丽,继续侵入大唐,那是顺理成章之事。
大唐到时候内忧外患,很可能分裂,靺鞨趁机占据中原的锦绣江山,也未可知。
想到此处,不由怦然心动。
靺鞨人击败唐军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新罗。
新罗庙堂听了此消息后,跟自家打了胜仗一样,兴高采烈,新罗王还特意下旨,沐假一日,举国欢庆!
先前新罗虽也击退了大唐进攻,其实心中门儿清,知道打败的不过是百济降兵,对大唐依然不敢轻视。
此战过后,金春秋不断从各地征调军队,前往管山城增援,防止唐军再来。
如今唐军败给靺鞨人,这充分说明大唐内部确实出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新罗人自然不会错过。
金元述派人送来请奏,希望亲自领兵,攻打熊津都督府,替新罗收复百济地区!
金春秋看到这份请奏后,也动了心,赶忙召集众人商议。
金法敏兴奋的道:“父亲,唐人已经不行了,趁此机会,需得赶紧打下百济,然后再向北侵吞高句丽地区!”
金春秋连连点头,朝金庾信问:“大将军觉得呢?”
金庾信沉声道:“眼下局势不明,应该静观其变。”
金法敏急道:“不能再等了,若是动作慢了,高句丽可就都被靺鞨给吞了!”
金仁问忽然道:“父亲,我以为眼下正是与大唐谈判的机会,可以派人前往安东都护府,向大唐提议,只要他们不再让我们迁移至瀛州岛,我们就帮他们对付靺鞨人!”
金春秋怒道:“是让你来参加集议的?左右,给我把他轰出去!”
“父亲,这可是最后一次机会啊!”金仁问大喊着,被侍卫们轰出了大殿。
“当初真不该让他质留长安。”
金春秋冷哼一声,目光一扫,缓缓道:“就按照元述将军和太子之言,立刻出兵百济,打高句丽的事,可以以后再说,三韩必须统一!”
随着金春秋命令下达,整个新罗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金元述更是个急性子,第一批粮草运送过去后,便领兵跨过边境线,侵入熊津都督府境内!
金春秋听说后,也没有反对,只传令文官们,多从各地征调粮草和民力,尽快给大军输送补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