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春雷(六)(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段时间唐朝诸将的勇力不及开国之初,再加上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论钦陵巨大的魔影下,星光失色。但还有一些出色将领的。王孝杰不能算,安西大捷,那是噶尔家族与赞普正在国内较劲,忽视了安西。与契丹一战,又将王孝杰打回原形。
  魏元忠、李孝逸、娄师德镇守边关,在民事上很出色,在军务上,也就那么一回事,只能说比韦待价之流要好得多。
  真正的将才,小一班当中,有郭元振、唐休璟、张知愿,各有所长,很难说他们那一个更出色。然而前面笼罩着论钦陵的魔影,后面又笼上了默啜的魔影。还有薛讷与王晙,薛讷比王晙稍强,仍然达不上前面三人高度,所以才会数次大败。之所以在他率领下,唐军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对吐蕃的大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过此五人天资皆很不错,加以适当的载培,会比历史上更有成就。
  刘仁轨与李谨行都年老了,李谨行还能蹦达一下,刘仁轨快到入土的时候。他们这些老人不算。
  正当年的,首先就是黑齿常之与王方翼。黑齿常之看似功绩更高,实际上他自百济时,就与唐朝精锐部队作战,甚至与苏定方斗得旗鼓相当,那是一个又一个战役生生磨练出来的。王方翼多会上过战场?西域数战,那纯是天份。这两人天份差不多。要么就是程务挺。
  剩下来还有两人,张虔勖与刘敬同。刘敬同比张虔勖天份又要偏高,历史上铁勒在突厥人挑唆下分成两派,一派亲唐,一派亲突厥,两派相攻,刘敬同与田扬名率十姓西突厥从居延海进入铁勒,击败了亲突厥派的铁勒各部,然而率部不严,十姓对回纥等亲唐部族也大肆的烧杀洗掠。结果亲突厥的部族打残了,回纥等部也让自己人弄完了。武则天一怒之下,将二人免职,十姓不得谨见。
  总之,两人很会打仗,但只是将才,不是帅才。
  可对付李敬业,足矣!
  但刘敬同名位太浅,因此武则天立即下诏,让李孝逸与刘敬同发天下三十万兵讨贼。
  李孝逸乃是李神通之子,李神通乃是李虎的孙子,他没有皇位争夺权,然而却是确确实实的宗室子弟,论辈份,还是李威的亲叔父。
  并且他还是武则天心腹,因此武则天让李孝逸为主帅,刘敬同、武则天的亲信马敬臣、李知十为副帅,共同征讨李敬业。
  正牌的皇叔vs冒牌的皇子。
  大战一触即发。
  裴炎自知再劝说没有用了,况且狄仁杰也不可能替他说话的。
  诏书已下,各人走出来。
  郭待举走到裴炎身边,说道:“裴公,往日是我误会你了。”
  裴炎不说话,不是你往日误会我了,是你今天才真正误会我了。心中很是后悔,当初自己也是替裴家着想的,这才开罪了皇帝。实际上皇帝上门兴师问罪之时,自己只要将话说开了,难道皇帝能记恨一辈子?何必用冠冕堂皇的大义强行将皇上的嘴巴封死,留下一个不好的应象。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步臭棋。
  自己身为黄门侍郎时,不暗中对皇帝下绊子,在他困难之时,伸出手来帮助一下,之间恩怨还是能化解。自己没有选择,错了第二步。
  最错的是第三步,不该篡改遗诏。若是当时先帝弥留之即,对自己信任之时,乘机会隐晦地做一些进谏,能一下子全部还政于皇帝。太后什么权利,什么大义都没有了。那时候太后的所谓权利,还是借助自己的手,才能实现的。
  就是皇帝死了,太后没有实权,自己想立皇太子就立皇太子,想废皇太子,太后没有实权,能干忧到?说不定自己还能成为第二个霍光伊尹,留名于青史之上。
  这小子到现在还想这好事。
  抬头看了看天空,北风呼啸,黄云翻滚,日头昏沉。
  他的心情就象这天气一样,变得无比的萧索。
  ……
  这一次李敬业起兵比历史上更有信心。
  皇帝在西域生死不明,可是青海诸将最后总得有一个交待。只要自己起兵,打击了武则天的威信,也给了青海将士一个台阶下。两相合一,武氏政权必然倒台。
  百姓疯狂地加入,加上扬州比史上更充足的财富,进一步地膨胀了他的野心。
  接着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来投。
  形势一片大好,可内部此时发生了争执。按照魏思温的说法,既然打着匡复唐室的旗号,应当一鼓作气,直指洛阳。使天下人皆知公志在勤王,四方响应。唐朝的府兵制度又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机会。唐朝主要的威胁是来自吐蕃与突厥,要么南诏与西羌时叛时复。从剑南到关中、河东、河南四道,是府兵的重点。要么河北,河北百姓骁勇,平时都不用训练,拿到战场上就可以作战。因此不设府兵,不过也是兵源最重要的地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