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春雷(八)(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已经给了他们机会,就差一点准备和亲了,可是吐蕃人最后做出什么事了?这才是一群永远喂不饱的狼,比突厥人更可恶。特别一些对李唐政权仍怀有旧情的大臣,更是对吐蕃人咬牙切齿。
  使者被灰溜溜地赶了回去。到了青海,李威闻听后,对黑齿常之说道:“母后用心不纯啊。”
  黑齿常之只是嘿然一笑。做来做去的,就是针对太后的,可他是臣子,不敢明说出来。
  李威又说道:“你派人将他们请过来。”
  母亲做的用意,无非是想激怒吐蕃人,让吐蕃人再次攻击,好让青海与西域将士两败俱伤。母亲的性格亦是如此,她也许喜欢人才,可这个人才就象她昔日驯马一样,要为她所用,她才会珍惜。若不为她所用,宁肯用匕首杀死,也不能让他桀骜不驯,不听话。
  也许母亲知道国家需要青海诸位将才,可这些将才对她不忠心,她也不会爱惜了。
  李威想法也有些偏激。武则天这样做,不仅是这个原因,还有做一个表态,另外她也不喜欢对外族采取妥协的政策。所以历史上百败百战,直到晚年后,看到国家困窘了,才向默啜妥协。
  吐蕃的使者带了进来。
  李威一身平民装扮,没有想起来。
  让他坐下来,李威说道:“朕听说你们吐蕃想要与我们唐朝议和?”
  “朕?”吐蕃这个使者手中的茶杯一下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碎响,吓着了。
  “你想什么?难道你真以为朕的手下败将,你们吐蕃的大论,能使朕生死不明?”
  那也未必,好象每一次作战,你吃的苦头更大。但不敢说,也知道唐朝皇帝无赖的打法,稳打稳扎,耗死你。谁叫人家国家强大呢。不过转眼就想到另一个问题,敢情这个皇帝是假的生死不明啊。一想就明白了,是他使的阴谋诡计,原来唐朝的这趟水,比吐蕃还在浑。
  头脑清醒过来,不敢大咧咧地坐下,伏于地上说道:“此次出战,是噶尔兄弟强求,我们吐蕃国内是一片反对声啊,不相信,请陛下派人到我们吐蕃问一问。”
  这一说,他不是没禄氏的人,也是一个赞普党系。可是李威眼下没有空去管他,徐徐说道:“想和行,你们吐蕃将论钦陵多次挑衅我们大唐,出尔反尔,将他交给我们大唐,朕会立即同意你们吐蕃人议和。”
  就是没禄氏主意,这也是在帮助没禄氏,进一步削弱噶尔兄弟的威信。
  也要见上一见,否则论钦陵会胡思乱想,此时李威也不想与论钦陵再进行一场会战了。纵然论钦陵能看穿他的用意,可得知自己还活着的消息,他就是强行出兵,也因为国内反对声音很大,不得不中止。
  说完了,为了防止泄露消息,派人将吐蕃使者以及侍卫一行人,强行“保护”到柏海,这才返回。
  唐朝来了吐蕃客人,元旦过后,突厥大草原上也来了一位客人。
  消失数月不见的孔正方突然出现在突厥牙帐附近,要求谨见骨咄录。
  骨咄录能成功,一部分是侥幸,正好逢到唐朝政权更替混乱之时,也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对人才颇为爱惜。孔正方本来默默无闻,然而无论武则天或者吐蕃,或者突厥,都派了大量的斥候秘密潜入青海。
  想知道唐朝皇帝是生是死,在青海能得到第一手情报。这一个生,一个死,不仅会影响武则天的决策,同样会影响吐蕃与突厥的决策。因此斥候就带回来孔正方与青海诸将闹矛盾的事。
  一开始骨咄录没有注意,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孔正方是谁啊。
  斥候这才说了他出使洛阳那次经历,大多数北门学士自爱羽毛,或者其他原因,那天晚上没有辨,但外界却误认为孔正方凭一己之力,将所有北门学士说得哑口无言。因此,在骨咄录心中认为孔正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不错,胆子大,又有骨气,气节高烈,为官也有吏才。不然李威也不会挑中他了。
  听到孔正方来投,大喜,迎出帐外,手挽手将他拉到大帐问道:“孔君,为何来投奔我啊?”
  孔正方神情悲哀地说:“我忠的是陛下,不是忠的黑齿常之。然而太后暴虐,又不敢投奔。只好投奔大汗。”
  不对啊,这话里有话啊,骨咄录又问道:“那么你为什么放弃你们的陛下?”
  孔正方抹了抹眼泪,摇了摇头说:“大汗,我们陛下再也回不来了。”
  心里却在说,陛下,莫要怪臣无礼,这可是你让我说的。
  骨咄录一听站了起来,踱来踱去,复又问了一句:“我还是听不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