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转变(2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明朱元璋最初制定的是文武分离,官员管理地方,勛贵管理军將,但是不负责具体军务,属於比较稳定的三角模式,可惜被打破。
  最后反而在大清得到了落实,
  勛贵、武將、文官。
  虽然文官依然权力大,压著武官,但是武官上头还有勛贵。
  勛贵又不能直接带兵,日常不接触军务,除非需要打仗的时候,或者特事特派。
  大清勛贵是奴隶主。
  所以官员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的,提都不能提,否则叫以下犯上。
  文官到了曾国藩的高度,也不敢想对付勛贵。
  没有政治的土壤。
  和商业的情形一个样。
  自古士农工商。
  官员要控制一切,认为和宣扬只有官员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的盛世靠的是官员们的管理。
  但是到了大清。
  士农工商都是奴才。
  谁也不比谁高尚,买官卖官历来的末世现象成为常態。
  但是有利必有弊。
  有弊必有利。
  世无绝路。
  对商业的束缚,的的確確松过大明。
  这个束缚不是法律层面上的,而是士农工商的传统气氛被破坏的基础上。
  所以大清的税赋收的多。
  因为商人可以做官,可以钱买官,虽不至於和官员们平起平坐,但也不再是官员可以任意揉搓的取款机。
  商人勇於做生意。
  银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对社会发展才具备经济价值。
  官员们贪腐的银子只是他们个人和家族的享受,市场流通价值属性极低。
  而商人们挣的钱投入再生產,那么循环的速度越快,社会的发展速度也越快,財富的增长速度同样更快,市场流通价值属性远高於前者。
  最后市场增加了,社会財富总量也增加了。
  至於该怎么分。
  这是社会问题,需要靠统治阶级的属性,
  所以大清属於方法上歪打正著,可虽然方法对了,但根子无疑是歪的,因此哪怕税赋收的惊人,可实际效果却极其低下,最终落后的生產关係,社会还是逐渐失去活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