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决策(5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人想了想的确如此。
  大同重视商业,可商业理念要是不一样,走的越近,最后伤的越深,犹如现在节帅府和周家,两家曾经合作不可谓不深。
  越是重视,越是需要商业理念一样的才更能走的长远。
  否则双方都不少受。
  周家遭受的损失越大,节帅府何尝不是呢。
  聚众昌的核心依然是周家,聚众昌因为周家的原因,影响到了商业上的事,多少事情受损。
  幸亏粮票行、银票行这些事务没有选择与周家合作,否则节帅府投鼠忌器,还真不好动周家,后果就太大了,节帅府都有些承受不起。
  “必须要这个合适的人出面,张吉甫动静闹得大,没有给他足够的台阶,事情也就没有了缓和的余地,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张云承是节度府里对朝廷最了解的人,严肃的出声警告。
  “无论有没有这个合适的人选,准备还是要做好,红夷大炮先运输到朔州,各营兵马随时准备好调动,沿途的粮草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时候,一声令下各营即可南下。”
  王信冷静道:“张吉甫强势,我们不能弱势,否则他看出我们的难处,必然会更加坚持他原来的想法,我们不能给他错误的判断。”
  “打一打也好。”
  经过节帅与曾直等文官的分析,严中正心里有了底,既然大家都怕,那么大同军为何不能做的更激进些呢。
  “大同粮商们手里的粮比我们预估的多,不少陈粮都快发霉了也不愿意低价卖出去,大同都是如此,山西那边的粮商只会比大同更多。”
  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粮食不足,严中正提议道:“宁武关不好破,其余关口还是有把握的,如果是指为了拿下几个县城问题不大,先把粮食控制在手里。”
  曾直和张云承还在犹豫。
  汤平眼睛一亮,立马振奋,“今天借着机会,大家都表了态,没必要掖着藏着,与朝廷缓和不是说不造反,我相信节帅对朝廷也是不满的。”
  王信没有反驳。
  从南打到北,敌人越打越多,接下来继续打,就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去消灭百姓。
  到时候听还是不听?
  他已经打累了。
  见节帅没说话,汤平越发高兴,“既然咱们的口号是战无不胜,保家卫国,那么其余地方的百姓是不是家,要不要保?你们别装聋作哑,除非你们今天明确说出,除了大同之外的百姓都不是自家百姓,否则咱们这口号就没有做到。”
  众人沉默。
  以前右路军和大同西军多是内部改革,动静虽然有,但是节帅背后关系也强,加上多年来的战功,朝廷需要节帅去打仗,所以还在可控的范围。
  而现在是大同自上而下的大改,动了朝廷的朝纲。
  只是没有明面造反那么大的破坏力而已,实际上朝廷怎么会没有看在眼里,如果不是因为京城局势更复杂,张吉甫怎么可能拖到现在才应对。
  自从选择收拢流民的那天起,大同就注定了走上不归路。
  因为收拢流民注定需要改变,要么和流民一起死,要么带着流民从大户手里拿出粮食,没有第三条路。
  所以各县才无法接受流民。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