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小刘替夫从军,《球闪》收复失地!(1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89章 小刘替夫从军,《球闪》收复失地!(为蒙奇奇大佬加更)
  从进入六月以后,全球的《球闪》宣传工作就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作为营销三部曲的最终章,此前的“叩问未知”和“东方科幻美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76章),最后一阶段就是在全球发行商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把氛围烘托至最高潮。
  问界团队把这个计划叫做“化身千万”,就如同林云最后的自我观察、坍缩成为量子态,开始无所不在地出现在这个时空。
  六月中下旬,全球同步开启了imax和全景声版本的预售。
  问界嘉禾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院线,新增加后近七十块的imax银幕成为了最强大的武器,宣传口号直接定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巨制,唯一匹配imax的沉浸体验”,问界旗下所有平台推出了“早鸟预售享八折”、并赠送限量版“量子态”概念金属书签或纪念卡的活动。
  同步发布的“终极使命”海报亦震撼人心:周讯饰演的林云,身影在“宏聚变”引发的幽蓝色光芒中逐渐粒子化,消散成无数闪烁的光点,形象地诠释了“化身千万”的悲壮与崇高,这幅海报被张贴在每一个可能的户外广告位。
  除内地外,路老板在内娱和美娱、以及这一次欧洲半月的发行开拓中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开始密集发声,号召全球科幻爱好者和粉丝们支持这部震撼巨制。
  与此同时,和妻子刘伊妃在巴黎分开的路宽带领团队飞赴北美,与周讯、辛柏青等此前从戛纳直接回国的主演阵容在洛杉矶汇合,开始了北美首映前一周的宣传攻势。
  在传统平面媒体领域,《好莱坞报道者》和《综艺》以封面故事和深度专访的规格,聚焦路宽的导演生涯和问界帝国的崛起,将其誉为“重新定义科幻类型的东方力量”。
  路宽本人再一次登上《时代》封面,不过不像上一次是主刊,这次是亚洲版的娱乐版面,标题仍旧颇具震撼力:“红色风暴再起:重新发明科幻电影的中国人”。
  电视媒体方面,剧组接受了cbs王牌新闻杂志《60分钟》的深度专访,节目深入探讨了影片的创作历程和中美合拍的新模式,以及在小鹰号航母取景拍摄的趣事,同时,影片的精彩片段也在《早安美国》等主流晨间节目中高频次滚动播放,冲击着普通观众的视觉神经。
  不仅是平面娱乐媒体,鉴于在戛纳观影过程中出现的部分观众对于硬核科幻有些晦涩部分的生疏,北美的文化评论重镇《纽约客》杂志同步刊发了由编辑部特邀理论物理学家、及科幻研究学者撰写的深度评论文章。
  这些文章并未过多剧透情节,而是聚焦于影片中“宏电子”、“量子态”等核心设定的科学想象力与其背后的哲学启示,学者们探讨了球状闪电作为一种科学猜想在电影中的艺术化呈现,并将其与量子力学前沿思考进行对话。
  配合默契的学者们的结论高度一致:这是一部罕见地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深度的作品,其出现标志着科幻电影作为一种严肃思想载体的成熟。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报告厅内举行了数场小范围、高规格的专家看片会。
  与会者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几位天体物理学家以及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看片会后的小型研讨中,这些科学巨擘们对影片展现的科学逻辑和未来图景表示了高度赞赏,其讨论精华被精心剪辑成一支名为“科学家如何看待《球状闪电》”的专题短片,于六月第二周通过合作媒体的社交媒体渠道释放。
  当然,影片中的科学逻辑漏洞不可避免,与会的物理学家们也是从艺术和科学结合的角度给出幽默点评,并没讳疾忌医,把《球闪》包装成一部无瑕疵的作品。
  包括这次的重量级嘉宾、诺奖得主戴维·格罗斯,他不仅是一位顶尖科学家,也积极参与公众科普,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物理概念,很乐于探讨科学的边界与哲学意义,这与影片试图融合硬核科学与人文哲思的野心不谋而合。
  这一系列动作,在影片公映前率先于全球知识精英圈层中确立了其“硬核科幻杰作”的崇高地位,与寻常好莱坞视觉大片拉开了本质差距。
  其实哈维和迪士尼还试图邀请了美籍华人朱棣文,他是1997诺贝尔奖得主,不过正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不是太好请来给影片站队。
  线上营销方面,进入北美首映前的最后几天,酝酿已久的全球性社交媒体互动话题【i will returnin millions(我将化身千万)】在twitter上全面引爆,这一话题直指影片核心情感,鼓励用户分享自己愿为之奉献一生的痴迷:
  无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社会公益还是某种独特的爱好。
  这项活动迅速得到全球科幻作家、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各界关键意见领袖的积极响应,他们分享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使话题迅速超越电影本身,升华为一场关于痴迷与人生价值的世界性讨论,完美诠释了“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的影片内核。
  线下体验则力求制造震撼的实体记忆点。
  纽约时代广场那块全球瞩目的巨幕上,循环播放着以“终极使命”海报为基础制作的动态视频,周讯饰演的林云在幽蓝光芒中量子化的过程,以极其震撼的尺度冲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的广场上临时搭建起一个名为“球状闪电:不可观测之影”的光影艺术互动装置,运用先进的激光与全息投影技术,模拟出球状闪电神秘莫测的形态变化,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驻足打卡,相关照片和视频在脸书等社媒上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北美票务预售进入最后冲刺。与fandango等平台合作,针对imax和杜比影院等高端影厅的“零点场”,推出了“双人科幻之夜”限定套餐,并附赠设计精美的限量版“量子玫瑰”荧光徽章。
  这一策略精准定位了核心科幻影迷群体,预售开启后多个城市的imax零点场票迅速售罄,形成了首映前夜一票难求的盛况。
  洛杉矶时间2010年6月25号,一个好莱坞大片通常都会选择的周五黄金时段,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全球营销后,终于在“老地方”格劳曼中国剧院隆重首映!
  之所以说是“老地方”,是因为六年前的《异域》也是在这里首映,豪取了当年国内票房历史冠军的伟绩,给初创的补天映画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引进的红利,也让此前只在威尼斯斩获金狮的中国青年导演,此一次走进了好莱坞的视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