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刘伊妃:计划有变,准备夺冠!(6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国导演顿了顿继续道:“刚刚在外面有记者采访我,关于最崇拜的导演。其实我的名单很长,但黑泽明导演绝对位居前三,只是很遗憾缘悭一面,不能有当面向大师请教的机会。”
  “大家应该都已经听过《球状闪电》中关于量子化和自我观察的设定,如果艺术真能穿越时空,我相信黑泽明导演一定会欣赏这个设定——“
  “当灵魂成为永恒的观察者,死亡便不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这或许是我们能向这位十多年前去世的电影大师致意的、最浪漫的方式。”
  现场灯光缓缓变暗,路宽沉稳的声音也响彻影厅,经由翻译进入日苯观众和嘉宾们的耳中。
  “下面请大家观影,感受《球状闪电》带来的量子纠缠的浪漫。”
  ……
  观众席陷入一片温暖的黑暗,但观众席中涌动的情绪却如暗流般炽热。
  台下有黑泽明钦定的继承人北野武,有无数这位电影大师的死忠粉,此刻都对这位中国导演的发言颇为激赏!
  包括由纪子这样的主妇影迷们,这一刻更加对影院外面那些抗议的、令人生厌的右翼游行者们嗤之以鼻了,这是一个多么热爱艺术的纯粹的男人啊,对黑泽明也是如此推崇。
  他根本不是日苯的敌人,而是朋友。
  《球状闪电》在东京的首映礼虽在右翼的微小杂音中开场,却在一片深思的寂静中落幕。
  当片尾幽蓝色的量子玫瑰在黑暗中独自摇曳,东京都内各大影院内的掌声并非韩国式的热烈奔放,而是一种更为深沉、近乎肃穆的敬意。
  次日出炉的数据显示:
  观影人次突破55万,票房收入达6.1亿日元,约合550万美元,表现甚至略优于韩国市场。
  这一成绩在口味挑剔、本土电影保护意识强烈的日苯市场堪称惊艳,也印证了影片质量超越了潜在的政治杂音。
  2010年的日苯仍深陷“失落的二十年”的漫长隧道之中,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社会弥漫着一种对宏大叙事失效的疲惫感,以及面对全球化竞争时的集体焦虑。
  曾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优先”的社会契约正在松动,个人价值与集体责任的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困惑。
  在此背景下,《球状闪电》中“的国家危机意外地击中了日苯社会的敏感神经,《读卖新闻》的资深影评人铃木一郎在专栏中写道:
  路宽导演描绘的并非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而是一种东方式的、近乎悲壮的集体命运共同体。
  当林云选择“化身千万”成为永恒的观察者时,其牺牲精神并非为了个人荣光,而是为了整个文明的存续,这种为集体献身的“灭私奉公”精神,虽以科幻形式呈现,却与我们日苯文化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在巨大危机面前必须达成的共生。
  ……
  路宽团队在日韩的针对性路演,精准地抓住了两地市场的文化内核。
  在韩国,主打“硬核科幻杰作”与“民族悲情史诗的超越”,引发知识界的深度共鸣与自省;
  在日苯,则强调“克制美学”、“物哀哲学”与“集体命运共同体”的探讨,精准切入社会集体焦虑。
  这种“一国一策”的高概念营销,并非简单的内容翻译和明星站台,而是深度的文化对话,确保了影片的核心思想不被稀释,从而实现艺术口碑与商业成绩的双丰收。
  在这种极致化的运作下,上映首周《球状闪电》在东亚两大市场斩获亮眼:
  日苯市场首周票房报收2200万美元。这一成绩在排外意识较强、本土保护严苛的日苯市场堪称突破,仅次于《阿凡达》创下的纪录,位居外语片历史首周票房亚军。
  韩国市场首周票房1900万美元。同样稳坐外语片历史首周亚军宝座,展现了其在韩国近乎“破圈”的号召力。
  日韩合计4100万美元的首周战绩,虽仍低于《阿凡达》在这两个市场创造的近乎神话的开画数字,但已远远将其他好同期影片甩在身后,奠定了《球闪》作为“亚洲科幻现象级作品”的坚实地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