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有福大帅,就有赵大帅!(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老宋提醒下,赵安索性利用这次调兵剿匪机会把皖北的淮北镇、皖南的寿春镇绿营兵权一起抓了。
  不是说把这两镇的绿营将领全部替换一遍,而是把两镇绿营的精锐全部拿到自己手下,以署理巡抚名义上报朝廷将安徽绿营的精锐重组为淮字新军。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谢、杨二位肯定不能是盐贩子,得是反贼大头目才行。
  这件事压根都不需要老太爷同意,负责兵部的福长安点头就行。
  四福儿要不点头,赵安下一期的利息就不太想支付了。
  “大帅到!”
  让众官员更惊讶的是门外喊的不是“赵大人”到,而是“大帅”到。
  “大帅”,是清朝对高级军事统帅的尊称,一般只有钦差大臣、经略大臣、参赞大臣才有资格被尊称为“大帅”,地方上只有总督和巡抚有资格,只后者节制的兵马往往不及前三者。
  属于“小帅”,而不是“大帅”。
  赵安是署理巡抚,理论上是没资格被敬称为“大帅”的,但他和一般的总督、巡抚又不同,不仅有黄马褂和双眼翎,还有皇上钦赐的遏必隆刀,被尊称一声“大帅”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也没有自个让人叫自个一声“大帅”的道理吧。
  堂内众官面面相窥,都觉这声“大帅”有点尴尬,毕竟这里是巡抚衙门,不是前线的临时行辕。
  就连最先投靠赵安,如今靠着大兴工商被赵安特别看重的安庆知府宋嘉问都觉别扭。
  关键时候,有人打破堂中沉寂,开口道:“朝中有福大帅,我安徽有赵大帅,此大清双柱也。”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臬台大人张诚基。
  福大帅?
  众官忍不住联想到那些来江宁“投资”的商人带来的传言,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大人和正领军出征高原的福大帅一样,都是当今皇上的亲骨肉!
  福康安是大帅,赵大人就不是大帅了?
  往更深层次去想,赵大人公然让人叫自己为大帅,是不是说赵大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是一肚子数?
  不要犹豫,也不要再想什么,二堂内顿时响起一片“参见大帅”声。
  赵安穿着非常正式,不仅黄马褂套在了二品大员服外面,头上插着双眼翎,还特意把御赐尚方宝剑遏必隆刀给佩在了腰间,乍一看,真是英俊不凡不对,是英武不凡!
  “诸位请坐。”
  赵安环顾众官,微微点头:“昨日接到凤阳军情急报,有白莲教贼谢鸿仪、杨彪聚众造反,现凤阳府城危在旦夕,本帅决定亲自领军出征,今日请各位前来便是商议这出征之事。”
  言罢,不待众官消化,径直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随手拿起早就摆好的竹鞭指向图上:“谢杨二贼以往便屡屡对抗官兵,而过往围剿失利皆因困不住、围不死,故本官要布下天罗地网,令贼插翅难逃!”
  稍顿,竹鞭重重划过四个府州,“以泗州、凤阳、庐州、颍州为‘四正’!此‘四正’为进剿核心战区,四地官府须全力动员清野坚壁,并为大军提供一切粮秣民夫,同时需出动州县力量配合大军行动,步步为营挤压匪寇活动之地!”
  接着,竹鞭向外延伸,“以扬州、淮安、徐州、滁州、宿州、亳州为‘六隅’!此‘六隅’乃外围封锁线,需严密巡查各水路陆路要冲,绝不能让盐匪流窜出去!”
  众官目不转睛看着赵安手中竹鞭所指,不管懂兵事的还是不懂兵事的都在那似懂非懂点头。
  旋即就有人意识到不对劲,“六隅”中的扬州、淮安、徐州皆属江苏地界,安徽调动不了人家啊。
  赵安自有腹案:“本官已行文两江总督衙门详陈皖北白莲之患已危及漕运、盐务及两江共治之安定,恳请总督衙门严饬扬州、淮安、徐州三地驻军同步设卡巡缉,遇匪即击,务求形成合围之势,绝不使一匪漏网!”
  众人听后不由点头,有两江总督衙门协调江苏三府出动驻军配合安徽绿营,这仗就保险多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