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光武之志(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已在官寺等候。”
  孙策扬鞭在马臀上轻轻一抽,奔向官寺。刚进寺门,便看见两道沮丧而熟悉的身影,在前院来回走动,正是孙贲与徐琨。
  孙贲听到脚步声,转头望来,目光与孙策对上,顿时面露羞愧之色,猛地拔出佩剑,扔在孙策脚边,然后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哽咽:“伯符,我对不住你,叔父的部曲,我没有保住,你处置我吧!”
  徐琨也一声不吭地在他身旁跪下。
  孙策心中叹了口气,缓步上前,将两人扶起:“汝二人皆是我手足兄弟,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舅父呢,怎么没有随你二人一同前来?”
  徐琨握了握拳,鼻中发出一声冷哼。
  孙贲眼神有些躲闪,支支吾吾地道:“阿舅临时有事,独自一人去寿春了。”
  孙策神色一黯,又似是松了口气。
  吴景派人刺杀朱治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他夹在中间,很是为难。一方是为孙氏鞠躬尽瘁的舅父,另一方是跟随父亲的诸多旧部,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调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吴景如今身败名裂,已无法在军中立足。对孙氏来说,吴景不但已经没有价值,反而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唯有抛弃此人,才符合孙氏当前的利益。
  孙策心底涌起一股对吴景的愧疚,微微一叹,不再提此人。
  众人一起来到议事堂,各自落座。
  孙策迫不及待地问起故鄣之战的细节。
  孙贲面色瞬间变得惨白,仿佛还未愈合的伤疤被人揭开,眉宇间闪过一丝痛楚。
  徐琨的脸色也十分难看,但他深知眼前最重要的事是辅佐孙策击败严毅,当即事无巨细地将乌程之战与故鄣之战的过程和细节都说了一遍。
  “吴郡联军的兵员素质、装备、战术和指挥皆不如我军,若非桥蕤、乐就处处让我军顶在前面,自己躲在后面观望,趋利如蝇,避害如鸷,我军也不至于一个多月都无法攻克乌程。”
  “严毅军的确很强,若论布阵和士卒的搏杀技巧、战斗经验,我军胜出。但若论装备、战术和士气,我军不如。这支军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军纪极为严明,军令一下,士卒拼了命地往前冲。尤其是他们的骑军,我认为已经接近董卓飞熊军的战力了,目前这支骑军最大的缺点是数量不多,下次交战时,我军应首先剿除这支骑军。”
  徐琨将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一遍。
  孙策认真听完,神情凝重地道:“玉璋之言,倒是让我想起了父亲的阳人之战。父亲在世时,曾和我说过,要想击败这样的精锐,只有两个办法。”
  众人听他提及孙坚,都露出肃然之色,凝神静听。
  孙策的语气中透出一股凌厉的杀意:“其一,以相同的精锐,出奇制胜。其二,以数倍于敌的军队数量,围而歼之!”
  吕范面带赞赏地看着孙策,就像是在看一块光芒日盛的美玉:“伯符言之有理,想要豢养这样一支精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士卒铠甲的日常维护,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以我看来,严毅现在是外强中干,他手里的地盘,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军费支出了,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向丹阳东南区域扩张。我军只要能将他击败一次,他便休想再爬起。”
  孙策指尖轻扣案几,沉吟片刻后,抬头看向吕范:“以子衡之意,是要我向袁术求取援军?”
  吕范微微一笑:“不错!乌程之战,袁术驱使我军为前驱,意图让我军与敌军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翁之利,伯符何不效其智?”
  他语气一顿,冷笑道:“如今,曹操忙于平定叛乱,无暇他顾。袁术手中有北线抵御曹操的三万精锐可调动。这三万精锐的战力,非桥蕤、乐就二军可比,只要诱使袁术将这支精锐调来,使袁、严二军两败俱伤,偌大江东,还有谁可抵御伯符?”
  一直没出声的孙贲冷不丁开口:“子衡,袁术操弄此道,可比我们老练得多。我和阿舅也曾尝试驱使桥乐二军消耗敌军,皆未如愿,想要达成此事,难度不小。”
  吕范微眯双眼:“当然是在战场上做手脚,只要袁军上了战场,是生是死,可就由不得它了!”
  孙贲望着笑容里满是算计的吕范,突然意识到,他和吴景为什么玩不过袁术了,说来说去,还是心不够黑啊。
  如果吴景从一开始就像放弃明陵那样算计袁术,乌程之战的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孙策瞬间就明白了吕范的意思,笑道:“甚好,就依子衡所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