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校长兼政治部主任(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严毅带着吕范巡视渡口,便是有意将金陵港的修筑交予他来负责。听完他的建言后,笑着说道:“子衡精通水务,一番高论,令我受益匪浅。以君之才,屈居幕府实为可惜。我欲以典船校尉之职相托,兼领监营谒者,总揽水军工筑诸事。望君万勿推辞。”
  吕范闻言,身形微微一滞,五指不自觉地握紧。
  他随孙氏归降已有两个多月,看着孙策等人相继得到重用,自己却一直没有被授予实职。要说没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
  这种心理落差,一方面来自他对功名的渴求,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妻子的亏欠。
  吕范出身贫寒,他的妻子刘氏却是豪族之女,家境殷富,姿容貌美。当初下嫁于他,既是出于对他的爱慕,也是坚信他能出人头地。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回报妻子的深情厚爱,吕范倾尽所有,义无反顾的追随孙策。可自从孙策归附严毅后,他的希望便落了空,一时之间,竟不知何去何从。
  刘氏多次劝他依附严毅,因为严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比昔日的孙策更值得投效。他自己也渐渐有了这方面的心思,只是一直未得严毅重用,不免有些踌躇。
  如今严毅以两个实权显职相授,将治下水军工筑诸事倾囊托付,顿时就让他的地位扶摇直上,一举达成了他的夙愿,也让他心里的天平开始向严毅偏移。
  吕范深知典船校尉兼领监营谒者的份量,若是将来严毅能够占据江东,以江东依水傍海的特性,这两个职位的重要性更是难以估量。
  “范才微德薄,少君以如此重任相托,就不担心耽误大事吗?”他强抑胸中波澜,肃然问道。
  严毅微微一怔,心想:‘难道我能告诉你,我是穿越过来的,对你十分了解吗?’正色回道:“我得子衡,如鱼得水,鱼又怎会对水有疑虑呢?”
  “得君之言,范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吕范心中感动,脸上神情却无变化,反而愈发庄重,凝声道:“金陵港背倚秣陵,欲保筑港诸事顺遂,非得一干才出任秣陵令不可,不知少君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严毅对此早有计议,不过这个人选需得吕范认可才行,否则难免会有将相失和的隐患。
  他的语气中带着征询之意,问道:“全子元通晓政务,精熟水务,我欲让他来担任秣陵令,子衡以为如何?”
  将全柔调离钱塘城,是他筹谋已久的事,实施此事,宜早不宜迟。
  按照日后的规划,秣陵的重要性犹在钱塘之上,且百业待举,更易积攒功绩,以此职相授,全柔当无不满。
  “少君慧眼如炬,全子元确是不二人选。”吕范对全柔颇有好感,觉得彼此应当能够相处融洽,含笑点头。
  严毅见他并无异议,便从腰囊里取出一枚银制鱼符,递到他手中:“子衡可凭此符暂摄诸务,待官印铸成,再行正式之权。”
  吕范将犹带一丝余温的鱼符握在掌中,一颗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温热起来。
  严毅一直秉承‘人主劳于求贤,逸于任人’的理念署理事务,将水军工筑之事交予吕范后,便不再逗留渡津,率领众亲卫回返秣陵城。
  返城途中,随处可见新迁入的移民忙于垦荒筑舍,看见严毅的车驾经过,众人皆伏地而拜,呼声震野。
  车驾由秣陵北门驶入,沿着宽阔的街道向县寺行去。行经寺北阙下时,严毅听到阵阵金石相击之声,铿铿回响。不禁饶有兴致地掀开车厢帷帘,向外望去。
  阙下人影绰绰,青石与岗石堆积如山。一座初具轮廓的石台地基周围,上百匠人与数百劳役正在夯筑台基,錾刻碑石。
  数月之后,这里将会竖起一座高近三丈的石碑,上书‘江东英烈纪念碑’,以铭记阵亡将士的不朽功绩。
  毫无疑问,这是严毅凝聚军心的一种手段。不过,对于那些阵亡的将士,他也怀着深厚的情感。此举既是缅怀英烈,也是收拢军心,算是一举两得。
  英烈碑立在秣陵,也引来了诸多揣测。不少人敏锐地察觉到,秣陵或将成为严毅日后规划的军政中枢。
  严毅确有这方面的打算,不过在平定江东之前,这件事仍处于筹划阶段。
  秣陵城发生的改变,当然绝不止一座英烈碑。
  比如城南的武卫营,原本只是一处县卒的屯驻之地,如今却是被修葺一新,挂上了讲武堂的牌匾。
  次日清晨,连宵风雪骤歇。铅灰色的云层如幕布撤去,露出千里一碧的琉璃穹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