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刘晔献策(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30章 刘晔献策
  一个时辰后,营寨北门外的战场打扫完毕。断裂的鹿砦重新竖起,夯土加固的栅栏森然如初。
  一辆辆轺车拉着贼寇的尸首,驶往河岸,聚而焚之。空旷的战场上只余下鲜血浸染的暗红斑驳,浓烈的血腥气在朔风的吹拂下渐渐消散。
  此役规模虽然不大,但缴获颇丰,共得战马六七百匹。这些战马并不符合龙骧营的要求,统统交予辎重营,部分用来运输军械物资,部分用来贩卖。
  天色渐暗,铅灰色的云层沉沉压向大地。远处的山峦轮廓模糊,仿佛被冻僵的巨兽匍匐在地平线上。
  营火噼啪作响,士卒们围坐在火堆旁,捧着陶碗狼吞虎咽地扒着粟米饭,偶尔灌一口辛辣的劣酒驱寒。
  周瑜和刘晔内穿袍,外罩布甲,在一堆营火前相伴而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讨论方才那场战役的细节。
  “公瑾,营寨突遭偷袭,不但毫无慌乱之态,反而迅速做出应对。借助地利,将贼寇诱入辕门与外栅之间的狭窄地域,先以骑兵断其首尾,使敌陷入混乱,再聚而歼之。如此雄军和娴熟的战法,放眼江淮,你可曾见过?”
  刘烨抄起酒囊,猛灌了一口酒,呛得满脸通红,却浑不在意。随手将酒囊丢开,手执木箸,眉飞色舞地上下比划,越说越激动,唾沫星子混着未散的酒气在火光中飞溅。
  周瑜一脸无语地从袖口掏出锦帕,拭去面颊上的唾沫,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子扬,与其在这里推演战局,不如先思量思量,你我二人如何才能返回庐江。”
  不出他所料,担忧变成了现实。自那日与严毅会面后,这位行事风格令人捉摸不透的年轻统帅,便时时刻刻将他和刘晔带在身边。
  袁涣三番五次婉言提出,要带他们回庐江,都被严毅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
  袁涣急于回寿春复命,无奈之下,只能先行返程,将他二人孤零零地抛了下来。
  “为什么要回庐江?少君对我二人如此礼遇,推衣衣之,推食食之。留在这里挺好。”刘晔仰头饮尽囊中残酒,打了个酒嗝。
  周瑜暗暗叹了口气,提醒道:“莫要忘了,你我族人俱在庐江。”
  刘晔挥了挥衣袖,不以为然地道:“在旁人看来,我等是受少君胁迫,才不得不留在此处。短时间内,袁术是不会对我等亲族不利的。”
  他的亲族并不像周氏那般声名显赫、树大招风,若要离开庐江,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之所以仍未向严毅表明立场,其实是在为周瑜考虑。担心自己投效严毅后,会引来袁术对周瑜和周氏的猜忌。
  刘晔的这番良苦用心,周瑜心知肚明。仅凭这份同进退的义气,就足以让他将刘晔引为知己。
  尽管两人相识相交的时日尚浅,却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公瑾,少君的出身虽不及袁术显赫,然英明睿智远胜于术。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宜详择也。”
  “得主者昌,失主者亡。袁术四世三公,兵多粮足,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术何如人哉?术奢淫放肆,诡诈百姓,其人豺狼,兵虽众,不能久矣,早晚必亡。少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有朝一日,克定江东诸郡,据此形胜之地,建立基业,则大势成矣,唯君详虑之。”
  “兄之族,世居江淮,为州中冠族,累世宦达,门第清华。今何自屈身于袁氏?夫立非常之功者,必行非常之事。以兄之睿鉴,岂不察天命之攸归?愿速说族中长老,共断葛藤,早图良栖。”
  刘晔见周瑜为宗族所困,犹若明珠蒙尘、慧剑藏匣,不禁扼腕而劝。
  周瑜何等明达,岂会不识其中利害?只是周氏累世簪缨,数代积累的族产尽在袁术治下,周氏子弟也多在袁术麾下任职,与袁氏盘根错节,欲令阖族弃袁归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严毅将他强召羁縻,扣留帐下,也让他心里郁结了几分不满。
  就在两人轻声交谈的时候,殷离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静立在两人身后,仿佛一个幽灵,将两人吓了一跳。
  “两位可曾用完膳?少君正在帐中议事,特命在下来请。”
  古语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瑜和刘晔如今可是严毅的心肝宝贝,连传递信息都是让殷离亲自来办。这样的待遇,让其他人羡慕不已。
  两人起身整了整衣冠,跟在不苟言笑的殷离身后,向帅帐走去。
  严毅的行军风格与霍去病有些相像,从来不在衣食住行上委屈自己。每次率军出征,必携锦帐牙床、金罍玉盏之物,辎重之中,珍玩必备。仅庖厨之属,就精选了二十人随行,或善炙,或工脍,或专点心,各有所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