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围攻光明顶(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武人,能对春秋有所涉猎,已经是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
  “可知春秋笔削之义?”盛宪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试探问道。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对儒家士子来说,大约只相当于小学生功课。严毅不假思索地答道:“略知一二。孔圣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盛宪抚须而笑,微微松了口气,起码这个弟子的学问下限是保住了。接着又问:“'郑伯克段于鄢,这克字当作何解?”
  这个问题稍难一些,显然盛宪正在逐渐增加考较的难度。严毅想了一会后,答道:“左传言如二君,故曰克,谓共叔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此孔圣诛心之笔也。”
  盛宪再松一口气,对严毅的期许提升到了‘初中生水平’,捋须再问:“晋人执虞公,为何不言执其君?”
  这次严毅思考了更长的时间,方才缓缓说道:“虞公贪璧马之贿,自取灭亡,已失君道,故削君字以示贬。”
  “嗯,不错,不错。”盛宪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没有再继续追问,叮嘱道:“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汝需谨记。”
  严毅恭声道:“愿效颜渊欲罢不能之志。”
  盛宪对他越看越满意,起身走到一口木箱前,取出一卷竹简,递到他手中:“这是我注释的春秋凡例,你拿回去看。三日后,写一篇‘论天王狩于河阳’给我。”
  严毅微微一怔,没有想到穿越到这个世界,居然还会被人布置作业,有些不情愿地接过了简牍。
  盛宪布置给他的这道论题,其中大有学问,看似是在考较他的学问,实则是在试探他对这个乱世的态度。
  所谓天王狩于河阳,指的是公元前六百三十二年,周襄王被晋文公召至河阳,参加诸侯会盟。当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诸侯势力强大,晋文公借此机会让周襄王为自己的盟主地位背书。
  这与当下汉帝的处境十分相似,都是主衰而臣强。
  盛宪让严毅论述此事,其用意不言而喻。
  这简直是一道送命题。如今严毅占据一郡之地,麾下精兵数万,势如中天。若是继续扩张下去,便是裂土分疆,自成一统的局面了。这道题不啻于是在问严毅:‘你是想做一个忠臣,还是想当一个逆臣?’
  严毅知道自己若要招揽盛宪,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必须合其心意才行。
  盛宪谈兴甚好,接下来又和他聊起时政。
  这方面可是严毅的强项。要论经学文章,他远不如当世的才俊。但若论时政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未来的时局走向,又有谁比得上他呢?
  在这个世界,他就是能预见未来的先知,随意吐露的只言片语,在旁人看来,就是惊天动地般的高论。
  盛宪也不例外。一番交谈下来,这个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不敢再以老师自居,俨然一副平辈论交的姿态。
  正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某些方面,严毅足以当他的老师了。
  侍立一旁的高岱更是听傻眼了,浑然不觉时间流逝,直到一盏油灯因灯油耗尽而熄灭,方才回过神来。
  “天色已晚,老师早点休息,弟子改日再来聆听教诲。”
  严毅趁机起身告辞,他在这里足足跪坐了一个多时辰,早就想走了。若非盛宪谈兴正浓,执手论道,显出一副欲罢不能之态,他早已开溜。
  盛宪恋恋不舍地放他离去,临别之际,又为他拟了两个表字,让他自择。
  第一个表字是‘任之’。取孟子‘天将降大任’之意,也有论语‘任重而道远’的劝勉在里面。
  第二个表字是‘伯真’,列子汤问云: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谓之真。抱朴子云:得真知者不惑于古今。论衡云:真者,固所以受于天也。
  盛宪以真字相赠,可见着实有些被严毅的‘先知特性’吓到了。
  与造化者俱,游乎至真之境。这个真字,与穿越者何其契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