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收放自如(2 / 5)
正因为皇帝有恃无恐,觉得有强大火器加持,以后大明军队可以百战百胜,才会想起任用一个熟悉热兵器的统帅。
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下令三边兵马主动出击,跟鞑靼人掰掰手腕。
以前只能憋屈地防守,等着鞑靼人扣关,这对自诩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确实很窝火。
徐溥道:“我这里简单草拟了一份奏疏,你且看看。”
说着,徐溥将一份书稿递给了刘健。
刘健拿到灯前,详细看过上面的内容,点头道:“或还得更多人去与陛下劝谏,让陛下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
“不过为今之计,是要找一个不愿意轻易冒险之人去总领三边军务……这份军务策,一定得守住底线。”
只要没人愿意替皇帝打头阵,冒失地主动出击,哪怕是一时虚以委蛇,跟皇帝表现出将来装备到位后会主动出击的意图,也是可以的。
只要去了西北后能“坚守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文臣推崇的楷模。
徐溥道:“我想负图来见我的目的,就是有意出来承担此重任。以他在军中多年积累的声望,如果他去三边,或能维持军中秩序,不至于……出现因头脑发热而擅动刀兵的情况。”
刘健点头道:“那这两日,无论廷推中提到谁,我们都尽力支持马负图出任西北总制都御史。
“不过我怎么听说,似乎王世昌对此也有想法……陛下之前留他在京,或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
“王世昌?他威望是够了,但始终乃戴罪之身,如今陛下刚登基不久,如果此时起复重用,必定会遭来诸多非议。”
徐溥笃定地道,“况且,即便他想往西北任职,我也有办法让他的希望落空。”
虽然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但具体如何阻止王越,他却没有跟刘健说。
……
……
次日朝会。
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徐溥和刘健已经做好举荐马文升出任三边总制的准备,但皇帝却迟迟没提这件事。
一直到朝议快结束时,朱祐樘才顺带提了一嘴:“朕听闻,昨日有不少大臣去看过演炮,想必对于如何将火器运用在实战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出兵草原,所以对于有关推测朕要主动挑起跟鞑靼的战事的议论,可以先消停一下。”
这话好像提前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很多人都莫名其妙,毕竟有关三边总制人选,以及皇帝接下来的战略意图,离他们太过遥远,朝中没多少人关注,民间也没听到什么声音。
随即覃昌走到前面来,朗声道:“前都御史、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擅自揣摩上意,有僭越之嫌,陛下诏谕降罪,在家面壁思过,钦此。”
众大臣听了更觉匪夷所思。
原来皇帝说有人暗地里议论三边总制人选,还说皇帝任命此人目的是为了出征平定草原,说的是王威宁?
那这货是有点儿不知进退!
他自己明明连个朝臣都不是,竟敢随便发表看法?
既然知道上疏有风险,那他坚持上奏的目的是什么?
为的是让皇帝留意到他? ↑返回顶部↑
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下令三边兵马主动出击,跟鞑靼人掰掰手腕。
以前只能憋屈地防守,等着鞑靼人扣关,这对自诩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确实很窝火。
徐溥道:“我这里简单草拟了一份奏疏,你且看看。”
说着,徐溥将一份书稿递给了刘健。
刘健拿到灯前,详细看过上面的内容,点头道:“或还得更多人去与陛下劝谏,让陛下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
“不过为今之计,是要找一个不愿意轻易冒险之人去总领三边军务……这份军务策,一定得守住底线。”
只要没人愿意替皇帝打头阵,冒失地主动出击,哪怕是一时虚以委蛇,跟皇帝表现出将来装备到位后会主动出击的意图,也是可以的。
只要去了西北后能“坚守原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文臣推崇的楷模。
徐溥道:“我想负图来见我的目的,就是有意出来承担此重任。以他在军中多年积累的声望,如果他去三边,或能维持军中秩序,不至于……出现因头脑发热而擅动刀兵的情况。”
刘健点头道:“那这两日,无论廷推中提到谁,我们都尽力支持马负图出任西北总制都御史。
“不过我怎么听说,似乎王世昌对此也有想法……陛下之前留他在京,或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
“王世昌?他威望是够了,但始终乃戴罪之身,如今陛下刚登基不久,如果此时起复重用,必定会遭来诸多非议。”
徐溥笃定地道,“况且,即便他想往西北任职,我也有办法让他的希望落空。”
虽然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但具体如何阻止王越,他却没有跟刘健说。
……
……
次日朝会。
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徐溥和刘健已经做好举荐马文升出任三边总制的准备,但皇帝却迟迟没提这件事。
一直到朝议快结束时,朱祐樘才顺带提了一嘴:“朕听闻,昨日有不少大臣去看过演炮,想必对于如何将火器运用在实战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出兵草原,所以对于有关推测朕要主动挑起跟鞑靼的战事的议论,可以先消停一下。”
这话好像提前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很多人都莫名其妙,毕竟有关三边总制人选,以及皇帝接下来的战略意图,离他们太过遥远,朝中没多少人关注,民间也没听到什么声音。
随即覃昌走到前面来,朗声道:“前都御史、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擅自揣摩上意,有僭越之嫌,陛下诏谕降罪,在家面壁思过,钦此。”
众大臣听了更觉匪夷所思。
原来皇帝说有人暗地里议论三边总制人选,还说皇帝任命此人目的是为了出征平定草原,说的是王威宁?
那这货是有点儿不知进退!
他自己明明连个朝臣都不是,竟敢随便发表看法?
既然知道上疏有风险,那他坚持上奏的目的是什么?
为的是让皇帝留意到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