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新军(1 / 5)
第792章 新军
等刘健回到内阁时,徐溥刚刚见过覃昌。
二人坐下来,刘健把自己见叶淇所谈之事,一并跟徐溥说了。
徐溥稍微有些意外:“叶侍郎对于他履任户部侍郎以来的作为极为失望,竟萌生退意?或许跟前两日京师调运钱粮往南方有关……除了京师调运的这批,听说还会从湖广、浙江等地,调运大批粮食运往黄河沿岸,以备抗灾和修河之需。”
刘健问道:“那就是说,这些钱粮都不是叶淇筹集到的,他才会如此沮丧?”
“没有陛下相助,就算是户部侍郎,又能有什么办法?”徐溥似乎很理解叶淇的处境。
不过他把这一切归结为皇帝对张峦的偏袒。
皇帝只帮他岳父,而不帮叶淇,这才导致叶淇在任上举步维艰。
叶淇失望之余,最终选择主动请辞离开。
刘健道:“我见到他,听他口气,似乎并不对皇上和国丈有怨怼。”
你说叶淇是因为皇帝不帮他才灰心失望,而我听出来的却是叶淇觉得自己能力远不及张峦,这才想走。
不然的话,叶淇为什么要说,怎非得计较那张来瞻是不是外戚?还主动替张峦说话,认为张峦比他更合适户部侍郎之职?
只有真心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才会发出如此感慨。
如果是被逼走的话,叶淇绝对不会替对手开脱。
徐溥道:“不说这个了……先解决眼下的麻烦吧,陛下准备从京营提调六千人马,集中进行火器训练。”
“从神机营抽调么?”
刘健问道。
“不是。”
徐溥道,“陛下的意思,神机营士兵所用火器,都相对传统和落后,他们已经习惯了那些火器,以他们来训练使用新火器并不合适,所以陛下的意思是,编练一支新军。”
刘健不解地问道:“陛下此举是何意?就算是要把新火器装配军中,也不该如此行事啊。”
徐溥道:“我想,陛下是想组建一支可供他随时调度的兵马。目前已有初步意向,大概是以腾骧四卫人马为基础,并调拨净军、在京的三千营人马加入其中。或许还会从锦衣卫中抽调部分人手。”
“这是……”
刘健心想,听你这一说,倒像是一支杂牌军。
根本不像是能拉到前线打仗的,根本就是一个大杂烩。
徐溥道:“以覃公公传达的意思,用兵之事,无须太过拘泥,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就如何进行编制。
“也就是说,如果证明行之有效的话,这套体系会逐渐推行到军中各处。也是因为目前新火器数量不够多,所以尚不能全面推广。”
刘健问道:“啊,如此说来,一旦新造的火器多了,全军上下都得装配?那得多大的财政盈余才足够支撑军队所需?”
刘健倒没有否认新火器的实战效果。
其实大明建国以来,鞑靼一直未能对大明边疆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双方互有攻守,大致相安无事,全靠大明这边有火器加持。
这要是换作火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宋朝……结果不敢想象。 ↑返回顶部↑
等刘健回到内阁时,徐溥刚刚见过覃昌。
二人坐下来,刘健把自己见叶淇所谈之事,一并跟徐溥说了。
徐溥稍微有些意外:“叶侍郎对于他履任户部侍郎以来的作为极为失望,竟萌生退意?或许跟前两日京师调运钱粮往南方有关……除了京师调运的这批,听说还会从湖广、浙江等地,调运大批粮食运往黄河沿岸,以备抗灾和修河之需。”
刘健问道:“那就是说,这些钱粮都不是叶淇筹集到的,他才会如此沮丧?”
“没有陛下相助,就算是户部侍郎,又能有什么办法?”徐溥似乎很理解叶淇的处境。
不过他把这一切归结为皇帝对张峦的偏袒。
皇帝只帮他岳父,而不帮叶淇,这才导致叶淇在任上举步维艰。
叶淇失望之余,最终选择主动请辞离开。
刘健道:“我见到他,听他口气,似乎并不对皇上和国丈有怨怼。”
你说叶淇是因为皇帝不帮他才灰心失望,而我听出来的却是叶淇觉得自己能力远不及张峦,这才想走。
不然的话,叶淇为什么要说,怎非得计较那张来瞻是不是外戚?还主动替张峦说话,认为张峦比他更合适户部侍郎之职?
只有真心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才会发出如此感慨。
如果是被逼走的话,叶淇绝对不会替对手开脱。
徐溥道:“不说这个了……先解决眼下的麻烦吧,陛下准备从京营提调六千人马,集中进行火器训练。”
“从神机营抽调么?”
刘健问道。
“不是。”
徐溥道,“陛下的意思,神机营士兵所用火器,都相对传统和落后,他们已经习惯了那些火器,以他们来训练使用新火器并不合适,所以陛下的意思是,编练一支新军。”
刘健不解地问道:“陛下此举是何意?就算是要把新火器装配军中,也不该如此行事啊。”
徐溥道:“我想,陛下是想组建一支可供他随时调度的兵马。目前已有初步意向,大概是以腾骧四卫人马为基础,并调拨净军、在京的三千营人马加入其中。或许还会从锦衣卫中抽调部分人手。”
“这是……”
刘健心想,听你这一说,倒像是一支杂牌军。
根本不像是能拉到前线打仗的,根本就是一个大杂烩。
徐溥道:“以覃公公传达的意思,用兵之事,无须太过拘泥,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就如何进行编制。
“也就是说,如果证明行之有效的话,这套体系会逐渐推行到军中各处。也是因为目前新火器数量不够多,所以尚不能全面推广。”
刘健问道:“啊,如此说来,一旦新造的火器多了,全军上下都得装配?那得多大的财政盈余才足够支撑军队所需?”
刘健倒没有否认新火器的实战效果。
其实大明建国以来,鞑靼一直未能对大明边疆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双方互有攻守,大致相安无事,全靠大明这边有火器加持。
这要是换作火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宋朝……结果不敢想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