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语言矩阵(5417)(2 / 5)
直到两百多年前,“盎撒”这个词才被重新拿出,作为盎国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工具。
而盎国王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底层支持,还特意改了姓,把诺曼风格浓郁的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了盎撒风的温莎。
从文化统一性来说,盎撒更是一种文化混合体,几百年里,都是下层说“古盎语”,上层说的却都是古高卢语。
哪怕现在盎国各个勋章上的铭文,还都是高卢语写的。
从神殿信仰上来说,相比拥有完整神权建构与神职阶层传承的族群,盎撒的信仰传统则更像国家工具。
亨利八世时期为了能离婚直接自建新教,与信仰的“神圣性”基本不搭噶。
最后,就是历史沿惯性,也就是“法统”。
现代尤罗普诸国大多曾是普鲁士“蛮族”的一员,也正是这些蛮族的入侵,导致了西罗曼帝国的崩溃。
插播一句,大周的“五胡乱周”几乎发生在西罗曼灭亡的同一时期,前后相差不过几十年。
所不同的是,大周在一百多年后又复兴了,中间的人种、文明、文化传承又成功延续了下来。
而罗曼帝国,则真的灭亡了。
基本上来说,尤罗普诸国就是成功了的“五胡乱周”。
当然,普鲁士蛮族之所以南迁,和北匈人对尤罗普的入侵建立了匈人汗国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就是大周赶跑了匈人,匈人跑到尤罗普赶跑了普鲁士蛮族,普鲁士蛮族又向南迁徙,灭掉了西罗曼。
属实是世界史上的蝴蝶效应。
此后,这些蛮族继承了“罗曼”的名字,搞出了所谓的“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曼帝国”,并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建立起清晰的王权传承与国家雏形。
这些国家虽是“以蛮易统”,但其发展脉络连贯,历史惯性完整,法统也得以持续。
相比之下,盎撒群体的历史则显得更加支离破碎。
他们既未深度参与西罗曼的继承体系,又与神圣罗曼帝国体系相距遥远,最初不过是诺曼征服下的次级封臣,并不算是“现代尤罗普”的原始股东。
正因血统模糊、文化杂糅、宗教缺乏神圣性、法统断裂等因素,盎撒人始终缺乏一种稳定的民族认同机制。
因此,他们不得不将“王室”塑造为民族统一的象征,赋予其超越郑智功能的文化锚定地位。
一个族群的内聚力认同,是需要锚点的,历史、文化、传承、血脉、信仰、语言……这些锚点越多越好,越硬越好、越大越好。
如果一个族群拥有足够多、足够坚固的认同锚点,那么即便在郑智、经济、军事接连失败的状况下,其集体认同也不至于立即瓦解,反而具备更高的恢复能力与复兴潜力。
比如,普鲁士和高卢这种“强法统传承”国家,无论有没有王室,无论兴盛或衰落,普鲁士人或高卢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短期内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除非这种衰落持续数百年。
哦,还有内个的生育替代。
但盎撒的这些锚点既不够硬,也不够大,于是,他们的统治阶层很聪明的用“贵族阶层”叙事和“盎语霸权”作为骨架,再往里填入这些软锚点,盎撒的族群认同和内聚力就从“普通水泥”变成了“钢筋混凝土”。
“王室”与“贵族”,这个看似“无用”且“多余”,百多年来屡遭民众嘲讽和反对的阶层,对于盎撒的意义,实际上远比人们直觉中认知的更为重要,在种族认同的结构性层面,发挥着其他任何机制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甚至盎国的“信仰”,都是附属在“王权”之上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圣公会的最高首领,仍旧是时任盎国国王。 ↑返回顶部↑
而盎国王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底层支持,还特意改了姓,把诺曼风格浓郁的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了盎撒风的温莎。
从文化统一性来说,盎撒更是一种文化混合体,几百年里,都是下层说“古盎语”,上层说的却都是古高卢语。
哪怕现在盎国各个勋章上的铭文,还都是高卢语写的。
从神殿信仰上来说,相比拥有完整神权建构与神职阶层传承的族群,盎撒的信仰传统则更像国家工具。
亨利八世时期为了能离婚直接自建新教,与信仰的“神圣性”基本不搭噶。
最后,就是历史沿惯性,也就是“法统”。
现代尤罗普诸国大多曾是普鲁士“蛮族”的一员,也正是这些蛮族的入侵,导致了西罗曼帝国的崩溃。
插播一句,大周的“五胡乱周”几乎发生在西罗曼灭亡的同一时期,前后相差不过几十年。
所不同的是,大周在一百多年后又复兴了,中间的人种、文明、文化传承又成功延续了下来。
而罗曼帝国,则真的灭亡了。
基本上来说,尤罗普诸国就是成功了的“五胡乱周”。
当然,普鲁士蛮族之所以南迁,和北匈人对尤罗普的入侵建立了匈人汗国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就是大周赶跑了匈人,匈人跑到尤罗普赶跑了普鲁士蛮族,普鲁士蛮族又向南迁徙,灭掉了西罗曼。
属实是世界史上的蝴蝶效应。
此后,这些蛮族继承了“罗曼”的名字,搞出了所谓的“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曼帝国”,并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建立起清晰的王权传承与国家雏形。
这些国家虽是“以蛮易统”,但其发展脉络连贯,历史惯性完整,法统也得以持续。
相比之下,盎撒群体的历史则显得更加支离破碎。
他们既未深度参与西罗曼的继承体系,又与神圣罗曼帝国体系相距遥远,最初不过是诺曼征服下的次级封臣,并不算是“现代尤罗普”的原始股东。
正因血统模糊、文化杂糅、宗教缺乏神圣性、法统断裂等因素,盎撒人始终缺乏一种稳定的民族认同机制。
因此,他们不得不将“王室”塑造为民族统一的象征,赋予其超越郑智功能的文化锚定地位。
一个族群的内聚力认同,是需要锚点的,历史、文化、传承、血脉、信仰、语言……这些锚点越多越好,越硬越好、越大越好。
如果一个族群拥有足够多、足够坚固的认同锚点,那么即便在郑智、经济、军事接连失败的状况下,其集体认同也不至于立即瓦解,反而具备更高的恢复能力与复兴潜力。
比如,普鲁士和高卢这种“强法统传承”国家,无论有没有王室,无论兴盛或衰落,普鲁士人或高卢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短期内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除非这种衰落持续数百年。
哦,还有内个的生育替代。
但盎撒的这些锚点既不够硬,也不够大,于是,他们的统治阶层很聪明的用“贵族阶层”叙事和“盎语霸权”作为骨架,再往里填入这些软锚点,盎撒的族群认同和内聚力就从“普通水泥”变成了“钢筋混凝土”。
“王室”与“贵族”,这个看似“无用”且“多余”,百多年来屡遭民众嘲讽和反对的阶层,对于盎撒的意义,实际上远比人们直觉中认知的更为重要,在种族认同的结构性层面,发挥着其他任何机制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甚至盎国的“信仰”,都是附属在“王权”之上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圣公会的最高首领,仍旧是时任盎国国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