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绝招(5 / 6)
也别说制定质量数据,既便只是做为内部的区分标准,需要的实验次数也是以“万”计,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差异数据。
而与之相比,更迫切的是有效的眼学鉴定手段。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固定证据,对嫌疑人使用合法且合理的控制手段。
说直白点:受害人说这是假的,嫌疑人却说这是真的。警察必须在第一时间判断: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啥,找个专家?
专家没那么闲,不可能呼之即来,挥之则去。何况等你找过来,人早跑了。
如果内部有懂行的,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要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更或是有一套标准的数据参考,那就再好不过。
西京的同行就是这么干的:和西大文博学院联合,专家基本上是随叫随到。
而且隔三岔五就让西大的教授培训,鉴定中心的几个组长,都快成半个专家了。
其中最受欢迎的,去的最多的就是林思成,讲的通俗易懂,且从不藏私。
而且他专门给西京市鉴证中心制定了一套内部的质量标准,不止一位来京城出差的西京同事证实:又好又快。
而这些都是基于林思成和李春南局长,陈朋副局长私交极好的基础上,京城这边也就只能眼馋一下。
从来没想过,有同事能联系到林思成,甚至能把人请过来?
机会难得……
“别愣着了,作笔记!”许琴拿起笔,“错过了这次,你能后悔一年!”
唐南雁又往台上看了看,半是惊奇,半是怀疑:有没有这么夸张?
暗忖间,林思成点了点话筒,电子屏幕亮起:图片中,三块未经雕琢的玉料原石泛着温润内敛的光泽。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三种的主要成份都是透闪石玉,所以国标中统一归类到‘和田玉’大类。但三者间的价值、来源,以及社会认可度却天差地别。”
“具体差多少就不说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三种玉的主观区别、微观数据的差异,及肉眼鉴证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因为时间有限,我尽量简短一点,待会会印发资料,各位老师们可以结合起来看……”
鼠标轻点,屏幕切入微观特写。在数百倍放大下,玉料内部结构纤毫毕现:
“看这些交织结构,大量极其细小的透闪石-阳起石矿物微晶(纤维状、针状、隐晶状)相互交织、缠绕、穿插,形成无定向的致密排列。这种结构极其致密,交织程度高,间隙极小。”
“具体在宏观层面,也就是肉眼可鉴的程度:和田玉温润细腻的油脂光泽、和较好的透明度,都源于这种极致的细毛毡结构。”
林思成指着屏幕,“划重点,化验组的老师们记一下:和田玉,毛毡状结构,也可以称为糯米糕结构……”
屏幕一闪,又出现两张图片,一张毛毡,一张糯米糕,两张都是横截面。
确实挺简单的:起因、过程、结果,都是只用一句话总结,但配合图片,却让众人产生了最直观的印象。
“然后再看第二块,青海玉……玉料形成中,应力作用所致,局部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的特殊纹路,透明度高于周边玉质。”
与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内部显露出疏松的颗粒感和清晰定向纹理,导致透明度偏高,呈现干净的‘水透’感,但油润度低,韧性也低……”
林思成又指着屏幕:“记住这条水线形态,它是青海料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最后,俄罗斯玉,特点就一个字:白。但这种白,行话叫‘死白’或‘瓷白’,缺乏和田玉由内而外的油润,显得干涩、单薄。光泽更近玻璃光,是浮于表面的‘亮’,而非内蕴的‘润’。”
大屏幕再次切换图片:“再看结构:俄玉典型的团块状变晶结构,颗粒比青海料更粗大、突兀,边界分明。这就是它质粗、油性差、结构松的根源……” ↑返回顶部↑
而与之相比,更迫切的是有效的眼学鉴定手段。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固定证据,对嫌疑人使用合法且合理的控制手段。
说直白点:受害人说这是假的,嫌疑人却说这是真的。警察必须在第一时间判断: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啥,找个专家?
专家没那么闲,不可能呼之即来,挥之则去。何况等你找过来,人早跑了。
如果内部有懂行的,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要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更或是有一套标准的数据参考,那就再好不过。
西京的同行就是这么干的:和西大文博学院联合,专家基本上是随叫随到。
而且隔三岔五就让西大的教授培训,鉴定中心的几个组长,都快成半个专家了。
其中最受欢迎的,去的最多的就是林思成,讲的通俗易懂,且从不藏私。
而且他专门给西京市鉴证中心制定了一套内部的质量标准,不止一位来京城出差的西京同事证实:又好又快。
而这些都是基于林思成和李春南局长,陈朋副局长私交极好的基础上,京城这边也就只能眼馋一下。
从来没想过,有同事能联系到林思成,甚至能把人请过来?
机会难得……
“别愣着了,作笔记!”许琴拿起笔,“错过了这次,你能后悔一年!”
唐南雁又往台上看了看,半是惊奇,半是怀疑:有没有这么夸张?
暗忖间,林思成点了点话筒,电子屏幕亮起:图片中,三块未经雕琢的玉料原石泛着温润内敛的光泽。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三种的主要成份都是透闪石玉,所以国标中统一归类到‘和田玉’大类。但三者间的价值、来源,以及社会认可度却天差地别。”
“具体差多少就不说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三种玉的主观区别、微观数据的差异,及肉眼鉴证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因为时间有限,我尽量简短一点,待会会印发资料,各位老师们可以结合起来看……”
鼠标轻点,屏幕切入微观特写。在数百倍放大下,玉料内部结构纤毫毕现:
“看这些交织结构,大量极其细小的透闪石-阳起石矿物微晶(纤维状、针状、隐晶状)相互交织、缠绕、穿插,形成无定向的致密排列。这种结构极其致密,交织程度高,间隙极小。”
“具体在宏观层面,也就是肉眼可鉴的程度:和田玉温润细腻的油脂光泽、和较好的透明度,都源于这种极致的细毛毡结构。”
林思成指着屏幕,“划重点,化验组的老师们记一下:和田玉,毛毡状结构,也可以称为糯米糕结构……”
屏幕一闪,又出现两张图片,一张毛毡,一张糯米糕,两张都是横截面。
确实挺简单的:起因、过程、结果,都是只用一句话总结,但配合图片,却让众人产生了最直观的印象。
“然后再看第二块,青海玉……玉料形成中,应力作用所致,局部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的特殊纹路,透明度高于周边玉质。”
与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内部显露出疏松的颗粒感和清晰定向纹理,导致透明度偏高,呈现干净的‘水透’感,但油润度低,韧性也低……”
林思成又指着屏幕:“记住这条水线形态,它是青海料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最后,俄罗斯玉,特点就一个字:白。但这种白,行话叫‘死白’或‘瓷白’,缺乏和田玉由内而外的油润,显得干涩、单薄。光泽更近玻璃光,是浮于表面的‘亮’,而非内蕴的‘润’。”
大屏幕再次切换图片:“再看结构:俄玉典型的团块状变晶结构,颗粒比青海料更粗大、突兀,边界分明。这就是它质粗、油性差、结构松的根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