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两年之期已到(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外可以宣称赵子称已经生出了嫡子,这样将来外人对他们家族的预期也能更稳定,更有利于外人把宝压在赵子称身上。
  慕容秋当然没有意见,因为她早就隐隐注意到自己家身上的诅咒,据说外祖母的母亲,乃至外祖母,到她母亲,连续三代都只生出了女儿。
  如今她自己和她亲妹妹也双双只生出了女儿,虽然还只是自己和妹妹的各自第一胎,但她已经有一种预感,或许将来这种情况也不太会改变。
  既然如此,夫君肯偷偷用一个庶子和嫡女互换,利用小孩儿月份相差不大、外人不知情时先在自家内部调剂,已经算是对慕容姐妹的极大恩宠了,慕容秋感激还来不及。
  至于实际上生下了儿子的张氏,虽然赵子称之前和她感情基础不是很深厚,但他也是讲信义的,大男人自当有担当。就凭张氏肯顾全大局,将来他要是身登大宝,至少给张氏一个贵妃,或许位次还在出身大海商之家的王氏之上,也未可知。
  而在妻妾都怀上之后没多久、赵子称得到了父亲病故的噩耗,他立刻就收敛了,真心实意开始守孝,后来也确实没有再放纵各种欲望。
  他本来也打算后续两年一有闲暇就好好习武,女人只会影响他精进的速度。
  两年不近女色的苦练,让他重新找回了当年还是c男时的勇猛精进。
  而官场方面,赵佶在知道这个远房侄儿该丁忧后,一切矛盾也都迎刃而解。
  赵佶非常大度地给赵子称保留了全部阶官待遇、爵位,但是挪走了他地方实职差遣,让赵子称安心在老家守孝赋闲。
  不过实际上也没人会管赵子称的具体生活细节,皇帝更不会派人来监视他。
  赵子称只要别实际做官,别弄出新的孩子来。其余他想吃肉或者出门旅游,压根儿没人会在乎。
  这才有了赵子称在嘉兴老家稍微住了几个月、把父亲的后事办完后,就假装“隐居守孝”,闭门谢客。
  而实际上,他刚“隐居”就让王承勋安排贸易海船接他出海,直奔高丽,开始亲自布局他在高丽的种田建设攀科技大业。
  与此同时,王承勋统领的海商船队,这两年里除了做生意,其余时候生意一闲下来,就把所有富余运力用来移民河北流民。
  王承勋的船队,每个海贸淡季,至少能跑两个高丽来回,每年两个海贸淡季,两年一共运了八轮。
  全部加起来,至少从河北地区疏散了三十多万战乱流民,转移到高丽耕种无主之地。
  只要是河北汉人肯去高丽,赵子称做主,每一户白给分配十亩田地,平田坡田平均各半,实际操作中也会视情况折算。
  百姓尚有余力的,也可以问官府申购更多土地用于耕种,官府还愿意用未来的租税作为抵押,把田先贷给百姓种。
  比如,直接分配的田地租税比例是比较低的,也没有苛捐杂税。而想要额外多种的田,就得额外上缴未来十年一半的土地额定收成,这样十年期满后才可以得到土地所有权。
  如果不想缴那么高,官府也会提供一个折中的租税比,比如两成。但那样的话性质就相当于租种官田,种多久土地的产权也不会变,始终算是官田。
  经过两年的生产磨合,如今剩下的两百万高丽人口里,就参杂进去了三十万汉人。
  (注:高丽地区战前总人口大约在三百万,因为战乱和后来的贼寇消耗,损失了几十万人口。
  另外还有清川江以北的保州等六州、和清川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少数几个州,之前被金国进攻占领了,所以有好几十万高丽人口、主要是渤海族人口,处在金国占领区。大宋控制区的高丽人口就刚好在两百万出头。)
  加上高丽地区原本也是有少量汉人的,截止到宣和七年秋收时,高丽地区总人口大约240万,其中超过40万汉人,占到总数的六分之一。
  将来肯定还会再循序渐进移民,十年二十年之后,汉人就算不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至少也能勉强混个平分秋色。
  赵子称抵达高丽后,就不用那么深居简出了,反正这儿天高皇帝远,完全没外人知道高丽这边发生了什么,而大宋执掌海防的北平海军、南镇海军,主将也都是赵子称的心腹。
  他每年还会回中原一两趟,或是在老家适当露脸、消除可能出现的疑惑,或是私下里视察一下苏杭或登莱的地方工作。
  这两年里,赵子称在自己治下继续推广种植和纺业,通过纺织品贸易尤其是海贸积攒了不少财富,价值约在数百万贯之巨。
  同时,他也不忘尽量按照自己所知稍稍改良农业技术,并且大力推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