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金兵复来,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4 / 5)
着实愣了好一会儿,赵佶才回过神来,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金兵果然退尽了么?不会复回了么?”
赵子称也不敢欺君,当即只是选择性地说:“是否会复回,谁也不敢保证,臣不能欺君妄言。不过此番金兵退却,实在受创颇重,应该无力再战。
进攻汴京的这路金军主帅完颜宗望,便是被臣于万军之中射成重伤、而后不治而亡。金军折了主帅,军心士气岂是轻易能恢复的?”
赵佶眼珠子瞪大到极限,又问了一些细节,最后似是想起了一种可能性,他居然开始出言暗示、给赵子称画饼。
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就是“如果赵子称护驾还都,能否帮助他一起夺回权柄”。
还别说,这种骚操作,当时的赵佶真是随便逮到一个封疆大吏就会乱用。
后世很多人由结果论,认为赵佶是被儿子骗回汴京、然后软禁于龙德宫,直到汴京城破。但实际上,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赵佶完全没有恢复权力的野心,就赖在镇江不走,赵桓也是拿他没办法的。
谁让赵佶自己也利令智昏,就是贪呢。
赵子称没想到还有那么好的机会送上门来,当然就选择了“奉旨虚与委蛇”,假装受宠若惊的样子,还聊起当初在东京初遇太上皇、被皇叔赏识的过往。
聊着聊着,赵子称还熟极而流地挤出一些眼泪,似乎是动了真的感恩之情。
赵佶自以为玩弄权术玩得很好,肯定已经拿捏了这个远房侄儿,许了一堆荣华富贵,最后终于决定还都夺权。
为了确保夺权的顺利性,考虑到还都要走大运河,赵佶就让镇江府本地的两个水军都指挥使,全部随驾护送,又从苏、杭各自抽调了一些马步军,加上其他一些杂牌,一共凑了两三万人的部队,护送太上皇还都。
太上皇走得比较慢,不能操劳,大军只能日行四十里。赵子称南下迎驾的时候,走了十来天就到了,回去却要走整整四十天。
但这也没办法,为了把赵佶弄回汴京,这点时间是必须浪费的。
从五月中一路走到六月底,一直走到夏天最热的时候,士兵们也都不堪重负,全都把甲胄丢在船上,轻装随船走路。一路上中暑的、伤病的,甚至直接中暑中到热射病而死的,都不在少数。
这些江南就地征调的禁军将士,对于太上皇赵佶的瞎折腾,也是愤恨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丝毫忠诚度可言了。
在这些将士们看来,太上皇还都不过是皇家老子儿子之间的破事,在大宋统治安稳的腹地调动,有必要带领三万正规军随行吗?那不是劳民伤财让将士们没苦硬吃吗?
好在两浙路经略宣抚使、秀王殿下还是非常体恤下情的,他眼下虽然权柄不大,随驾时没什么自主,但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严查普通将士的饮食补给、军队后勤。
比如每天将士们开饭的时候,赵子称都会去巡视、随机抽查各营,确保士兵们的口粮和咸菜没有被克扣,他每顿饭都会跟抽中的营的普通士兵一起吃。
将士们都是知道赵子称事迹的,很大一部分多年前还跟着赵子称一起打过方腊。现在看到人家一个王爷都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吃苦,自然是感激涕零。
不过,赵子称这么干,也遭到了一些人的猜忌。
赵佶身边有些脑子清醒的人,如蔡京等,还有童贯、梁师成,也都发现赵子称有些过于体恤下情了。
蔡京对赵佶还算是忠诚的,毕竟他跟赵佶搭档了那么多年,如今算是试图第四次复出、要帮太上皇夺回权力。蔡京就私下里找机会,对赵佶进了谗言,希望赵佶提防赵子称是否有异心的问题。
赵佶听后,也有些疑神疑鬼,但知道眼下不是撕破脸的时候,就算要担心,也该是他儿子赵桓去担心这个问题。赵佶得确保自己从儿子手里夺回权力后,才能再考虑别的问题。
然而,就因为蔡京的这次私下觐见献“谗言”,赵子称很快就知道了——赵子称很得江南禁军老兵的军心,还都途中,蔡京的行动其实早就被赵子称暗中盯着了。
赵子称虽然不知道蔡京和太上皇具体说了什么,但只要被他逮到一次“蔡京违规私见太上皇”的借口就够了。
然后,赵子称就在大军行到半路、距离汴京还有好几百里的时候,在某一天晚上扎营时,暗示与他一起同行的宣旨使者、突然拿出了之前一直没有宣读的皇帝赵桓旨意——旨意的内容,当然就是皇帝要严惩“三贼”了。
这个“延后宣旨”的操作,也不是赵子称自作主张的,而是他跟具体负责的宣旨大臣商量后的结果。对方也愿意稍稍担些干系,因为一切都要以“把太上皇骗离镇江启程”为准。
只要上了路,太上皇再想停下,那就由不得他了!
这次,因为蔡京违规私下秘见太上皇言事,宣旨使臣就终于图穷匕见把皇帝的旨意拿出来了。 ↑返回顶部↑
赵子称也不敢欺君,当即只是选择性地说:“是否会复回,谁也不敢保证,臣不能欺君妄言。不过此番金兵退却,实在受创颇重,应该无力再战。
进攻汴京的这路金军主帅完颜宗望,便是被臣于万军之中射成重伤、而后不治而亡。金军折了主帅,军心士气岂是轻易能恢复的?”
赵佶眼珠子瞪大到极限,又问了一些细节,最后似是想起了一种可能性,他居然开始出言暗示、给赵子称画饼。
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就是“如果赵子称护驾还都,能否帮助他一起夺回权柄”。
还别说,这种骚操作,当时的赵佶真是随便逮到一个封疆大吏就会乱用。
后世很多人由结果论,认为赵佶是被儿子骗回汴京、然后软禁于龙德宫,直到汴京城破。但实际上,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赵佶完全没有恢复权力的野心,就赖在镇江不走,赵桓也是拿他没办法的。
谁让赵佶自己也利令智昏,就是贪呢。
赵子称没想到还有那么好的机会送上门来,当然就选择了“奉旨虚与委蛇”,假装受宠若惊的样子,还聊起当初在东京初遇太上皇、被皇叔赏识的过往。
聊着聊着,赵子称还熟极而流地挤出一些眼泪,似乎是动了真的感恩之情。
赵佶自以为玩弄权术玩得很好,肯定已经拿捏了这个远房侄儿,许了一堆荣华富贵,最后终于决定还都夺权。
为了确保夺权的顺利性,考虑到还都要走大运河,赵佶就让镇江府本地的两个水军都指挥使,全部随驾护送,又从苏、杭各自抽调了一些马步军,加上其他一些杂牌,一共凑了两三万人的部队,护送太上皇还都。
太上皇走得比较慢,不能操劳,大军只能日行四十里。赵子称南下迎驾的时候,走了十来天就到了,回去却要走整整四十天。
但这也没办法,为了把赵佶弄回汴京,这点时间是必须浪费的。
从五月中一路走到六月底,一直走到夏天最热的时候,士兵们也都不堪重负,全都把甲胄丢在船上,轻装随船走路。一路上中暑的、伤病的,甚至直接中暑中到热射病而死的,都不在少数。
这些江南就地征调的禁军将士,对于太上皇赵佶的瞎折腾,也是愤恨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丝毫忠诚度可言了。
在这些将士们看来,太上皇还都不过是皇家老子儿子之间的破事,在大宋统治安稳的腹地调动,有必要带领三万正规军随行吗?那不是劳民伤财让将士们没苦硬吃吗?
好在两浙路经略宣抚使、秀王殿下还是非常体恤下情的,他眼下虽然权柄不大,随驾时没什么自主,但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严查普通将士的饮食补给、军队后勤。
比如每天将士们开饭的时候,赵子称都会去巡视、随机抽查各营,确保士兵们的口粮和咸菜没有被克扣,他每顿饭都会跟抽中的营的普通士兵一起吃。
将士们都是知道赵子称事迹的,很大一部分多年前还跟着赵子称一起打过方腊。现在看到人家一个王爷都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吃苦,自然是感激涕零。
不过,赵子称这么干,也遭到了一些人的猜忌。
赵佶身边有些脑子清醒的人,如蔡京等,还有童贯、梁师成,也都发现赵子称有些过于体恤下情了。
蔡京对赵佶还算是忠诚的,毕竟他跟赵佶搭档了那么多年,如今算是试图第四次复出、要帮太上皇夺回权力。蔡京就私下里找机会,对赵佶进了谗言,希望赵佶提防赵子称是否有异心的问题。
赵佶听后,也有些疑神疑鬼,但知道眼下不是撕破脸的时候,就算要担心,也该是他儿子赵桓去担心这个问题。赵佶得确保自己从儿子手里夺回权力后,才能再考虑别的问题。
然而,就因为蔡京的这次私下觐见献“谗言”,赵子称很快就知道了——赵子称很得江南禁军老兵的军心,还都途中,蔡京的行动其实早就被赵子称暗中盯着了。
赵子称虽然不知道蔡京和太上皇具体说了什么,但只要被他逮到一次“蔡京违规私见太上皇”的借口就够了。
然后,赵子称就在大军行到半路、距离汴京还有好几百里的时候,在某一天晚上扎营时,暗示与他一起同行的宣旨使者、突然拿出了之前一直没有宣读的皇帝赵桓旨意——旨意的内容,当然就是皇帝要严惩“三贼”了。
这个“延后宣旨”的操作,也不是赵子称自作主张的,而是他跟具体负责的宣旨大臣商量后的结果。对方也愿意稍稍担些干系,因为一切都要以“把太上皇骗离镇江启程”为准。
只要上了路,太上皇再想停下,那就由不得他了!
这次,因为蔡京违规私下秘见太上皇言事,宣旨使臣就终于图穷匕见把皇帝的旨意拿出来了。 ↑返回顶部↑